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家呼籲:恢復五一黃金周分壓國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06 09:10:35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京華時報報道,今年的黃金周長假,中國多地景區出現客流“井噴”。從故宮遠超歷史紀錄的單日客流量18.2萬,到“華山爆棚事件”,再到鼓浪嶼的“淪陷”,明知人多,為何還要扎堆出行?“假日渴求”的背後原因何在,假日景區爆棚將如何從制度層面加以解決?

  扎堆出遊更多是無奈 

  記者:從旅遊者的心理來講,為什麼明明知道高峰還是要去?有觀點認為這樣的出遊本身就是不理性的,您怎麼看? 

  劉思敏:這個觀點完全是錯的。黃金周的集中出遊實際上是一種理性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理性兩個標準:是否知情和是否自願。黃金周已經10多年了,大眾傳媒時代,黃金周的擁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黃金周出遊,不是被迫的,不是迫於親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願的。平時不能帶薪休假,春節要回老家,中長途旅遊的願望如果不是在長假期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而且對比一下,每年人數都在增加,去年去了故宮的,難道不是比今年再去要聰明嗎?不要以為老百姓都是傻子只有專家聰明。他們也是經過盤算的,這是種無奈的選擇。

  戴斌:現在全國一年只有兩長三短几個假期,人們的出遊時間是有限的。加上帶薪假期沒有落實,人們都是選擇黃金周出遊,窗口期比較有限。從今年情況來看,上半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旅遊需求一定程度被抑制,十一集中釋放;加上今年小汽車免費、部分景區降價、天氣晴好拉動了出遊的意願,所以今年形成了很高的高峰。

  記者:有一種說法,說現在中國的觀光旅遊跟世界差距已經不大了,但是休閒度假的領域跟發達國家還要差個四五十年。您怎麼看?是不是區別於這種出門就看人擠人、上車睡覺、下車照相,然後趕到下一個景點的旅遊方式更值得提倡? 

  劉思敏:周邊三百到五百公里以內的旅遊,通過週末、小長假就可以滿足了,但是中遠程的旅遊就需要長假。遠程的旅遊追求的是差異,所謂近處沒有風景,風景在遠方,就是說的觀光旅遊。在行業裡,“從觀光旅遊向度假旅遊轉型”的說法實際上在我看來是一種誤導。兩者只是功能不同,沒有層次之分。前者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後者達到身心放鬆休息的目的。要讓一個海邊打魚的農民去休閒遊,去海邊曬太陽,人不罵你有病嗎? 

  戴斌:國際上還有休閒旅遊、度假旅遊、特種旅遊,特別是還有無景點旅遊。就是說到達一個城市,參加城市的休閒,參與到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裡面去。國民的旅遊意識還沒有達到這樣一種程度,覺得到一個地方不看景區景點就不叫旅遊。我國的旅遊跟國際還有很長的差距。從國際上來看,大眾化旅遊發展階段在上世紀40年代末期50年代初期,而我們是從1999年慢慢進入的。國際上跟團旅遊不是很多,散客旅遊更為常見。到一個地方,曬曬太陽喝喝啤酒,參加一些當地的活動,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達這樣的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