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球時報:千人團和日本游大減呈現多元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22 08:48:27  


有人說中日在“鬥氣”,這種說法似是而非。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搭乘1500名中國遊客的大型客輪“哥斯達維多利亞”號20日抵達日本,這是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以來,到訪日本的最大一個中國旅遊團。中國互聯網上很多人對此不滿,與這個旅遊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對日出境游業務這兩個月大減。

  環球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很多中國人放棄了前往日本旅遊辦事,但並非所有人,現在還一下去了1500人,這些事實的碰撞和混合呈現了全面而真實的中國。它們互相不能代替,哪一個也不能說它對今天的中國有絕對代表性。

  去不去日本旅遊,在當下中國都能夠做到自願。這很重要。抵制或不抵制日本游,都不是官方刻意推動的。讓民眾有權利用不去旅遊表達對日本的強烈不滿,或者率意堅持將個人興趣置於國家政治之上,政府的這種不干預應被看成中國進步的表現。

  中國社會在“重大問題”上完全步調一致的時代永遠結束了。如此大的國家和社會,一定比例的人不同意主流意見,或者對附和主流意見沒有興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少數人的意見應得到尊重,這一直是中國社會欠發達的部位。 

  當然如果因為這條旅遊船去了日本,就認為大多數中國人對日本的憤怒是虛假的,其他人放棄前往日本旅遊就成了錯的,這同樣是荒謬的。中國輿論需要有分清主流和非主流意見的能力,我們最應避免的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 

  釣魚島爭端是中日這些年強度最高的衝突,普通中國人對於該不該做點什麼,經驗很少。中日經濟往來總體上是互利的,中國主導兩國經濟關係的能力又處在上升中,很多中國人都希望能在經濟上制裁日本,但對於中國是否有能力這樣做,以及制裁了管不管用,對我方自己的傷害有多深,了解都不多,而精英們的說法又常有矛盾,因此中國社會的總體態度是有點猶豫的。 

  當日本觸怒中國民意時,一定會有大量中國人對制裁日本大聲疾呼,也會有很多人對購買日本貨不再積極,能不買就不買,但這不太可能成為中國社會的統一行動,因為很多日貨是中國人需要的。這會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順其自然地接受其結果而盡量不干預,或許是政府和輿論最該採取的態度。 

  事實上,中國這幾年的官方對日政策恰是以主流民意為基礎的,並未把“引導民意”作為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使命。這也使得當前的中國對日政策有很強的可持續能力。 

  日本切不可因為去了一艘滿載中國遊客的客輪,就錯判中國人的對日憤怒已經過去了。他們應相信一個常識:以中日友好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兩國巨量貿易,如果不斷遭政治風暴吹打,是一定會出現萎縮的。或許日本不在乎來自中國方向的損失,但它決不應指望中國人會對這點損失更在乎。 

  有人說中日在“鬥氣”,這種說法似是而非。重要的是,現在沒有阻止中日不再這樣“鬥”的現實力量,無論“鬥”的究竟是什麼。那就先鬥一陣好了,經過一段時間,就會積累認識和感悟,把事情看得更准。由於中日力量此消彼長的趨勢很清晰,這期間最該著急的不是中國。


    相關專題: 日本釣魚島玩火 中國強硬應對挑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