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變正在發生——從宏觀層面觀察謝長廷大陸行的“蝴蝶效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30 08:47:48  


 
  2、為今後打開民共僵局創造了積極條件。

  民進黨成立26年來,由於“台獨黨綱”造成民共之間始終無法展開正常的黨際交流,作為一個代表島內40%左右民意的最大在野黨自我關閉與大陸交往的大門是非常不正常的。在當前日趨熱絡的兩岸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中,民進黨自我邊緣化處於“孤獨的憤怒中”,非常不利於兩岸關係健康發展,不利於增進台灣民眾利益和自身的政黨利益。過去雖有民進黨人士私下參訪大陸,但均缺乏足夠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也難以產生實質影響。在此背景下,謝成功登陸的意義不言而喻。此前謝就對外表示,“願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平台或管道,如未來民進黨願嘗試走我這樣的路,那我帶路先這樣做就有了價值”。④因此,作為先行者,謝參訪大陸是民進黨重量級人士以個人身份與大陸高層對話互動的第一步,可以視為是黨內務實派在民進黨兩次“大選”失敗後,痛定思痛要面對中國大陸,並以實際行動打破“仇中反共”迷思的開始。相較於民進黨內保守僵化的現況而言,謝先生此行甘冒風險搶得頭香勇氣可嘉,也為自己的政治生涯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對此,大陸方面也高度重視並高規格接待,認真聽取和對待謝就發展兩岸關係提出的理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對謝的突破性嘗試予以正面回應。實踐證明,謝所跨出的可喜一步方向是正確的,經過雙方的努力,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有別於過去民共對抗的新路,也會為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拓寬道路。預計,謝長廷參訪大陸的言行勢將對民進黨產生示範標杆作用,掀起政治上的波瀾和漣漪。今後一個時期,謝氏登陸模式勢將會逐步常態化,會有越來越多的綠營重要政治人物以個人身份和適當名義、在雙方都方便的適當時機參訪大陸,這將有助於民共之間增加瞭解和理解,有助於民進黨逐步扭轉“逢中必反”的僵化思維和不具建設性的對抗做法,逐漸放棄自身為民共“黨對黨”交流所設置的“台獨”障礙,突破自身的束縛,以建立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開啟民共關係正常化的歷史進程。

  3、將增強馬當局推行既定政策的信心和壓力。

  謝長廷訪陸不可避免地要對馬英九當局的大陸政策和國民兩大黨的政權爭奪戰產生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信心”和“壓力”兩個方面。一方面,謝登陸行為本身就代表著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開始向國民黨靠近,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國民黨化”傾向,不僅證明國民黨當局現行的“開放合作雙贏”大陸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也將進一步增強馬當局推行既定政策方向的信心。另一方面,馬英九當局也勢將面臨很多壓力,島內兩大黨圍繞兩岸政策主導權的爭奪將更為激烈。

  目前,國民黨雖對謝登陸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但從兩黨競爭的角度看,謝長廷的一小步對國民黨兩岸政策構成了相當大的潛在威脅。未來,如果馬英九當局在兩岸關係上仍然畏首畏尾、瞻前顧後,不敢或不願順應潮流大刀闊斧地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為,國民黨將會失去獨享“兩岸牌”、佔據兩岸政策制高點以爭取選民支持的優勢。相反,如果民進黨的領導層不能抓住和用好謝訪陸所帶來的重大契機加快推動該黨的路線轉型步伐,而是繼續著眼於個人的利益算計內鬥不止,也將會白白喪失與國民黨競爭的籌碼和機會,進一步拉大與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差距,其重返執政之路將愈益艱難甚至遙不可及。

  (二)就“內容”來看,謝的政治主張溫和務實,有助於雙方在“一中框架”基礎上求同存異,朝積極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向努力

  1、謝堅持“一國兩市”和“憲法一中”等務實主張未曾改變。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謝在兩岸關係上一直有較為積極務實的想法和作為,給外界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他第一次提出“依照憲法,高雄與廈門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即“一國兩市”;主張“回歸中華民國憲法討論一個中國”,2005年謝任“行政院長”後公開承認“憲法一中”,⑤認為“這是台灣目前在現狀之下能夠用的最好的一個表述,也是對現狀最好的描述”。⑥“目前的‘憲法’是‘一中憲法’,這是事實”; ⑦謝至今仍堅持這一觀點。近年,謝又在“憲法一中”基礎上提出“憲法共識”和“憲法各表”主張,推銷“在台灣內部建立‘憲法重迭共識’,對兩岸則以‘憲法各表’來取代‘一中各表’”。⑧可能是出於應對內外壓力的考慮,目前謝長廷先生對其所提概念的具體意涵、性質定位、相互關係等尚未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刻意保持一種戰略模糊,為“各表”提供迴旋空間。

  2、謝有推銷其主張的主觀意願和內在條件。

  綜觀這些年謝先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不同對象的論述內容和實際作為,謝與黨內其他重量級人物相比,有一些值得關注的不同點:

  一是謝在兩岸關係上有個人政治抱負。雖然他在黨內分量夠、具代表意義,但以其目前66歲的年齡欲在2016年蘇蔡之爭中勝出進而贏得大選,可能性並不大,謝的志向可能是想在民共關係和兩岸未來上尋求個人的歷史定位。倘若這一分析成立,就不應低估謝成功參訪大陸後所能繼續釋放出的政治能量和發揮的作用。二是謝在兩岸政策論述上十分強調“中華民國憲法”的功用。認為“現行的憲法雖不完備,但已經提供了解決政治紛爭的種種可信任途徑”,⑨並明確肯定“憲法”的“一中內涵”,“應當依據憲法來回應兩岸關係,不能違憲”,從而抓住了目前島內國民兩黨和兩岸之間的“一中法理”紐帶,既承認“一中”又有別於“一中各表”,開拓出各有表達空間的創造性模糊,為討論問題、處理問題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和思考路徑。三是思維前瞻,思考理性,被譽為民進黨的“智多星”。謝強調“要勇於開創、勇於突破去看待兩岸關係”。由於其在黨內的輩分、資歷和實力,謝對自己的理念相當堅持,較能頂住壓力去推銷自己的主張;從謝始終一以貫之地堅持自己的“憲法一中”論述看,這一主張不會曇花一現,只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四是信奉“和解共生”理論。謝政治身段柔軟,擅長折衷和妥協,具有很強的行動力。正如黨內務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對謝登陸評價的那樣,“肯定謝的勇氣,更因為他願意正視問題,積極處理問題,願意提出解決問題的個人方案。即使不盡完美,但至少為解決問題勇敢地向前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