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張亞中:馬政府已窄化“九二共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9 08:48:15  


  中評社台北11月9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今天在台北的海基會與北京的聯合大學均有一場有關“九二共識”2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筆者雖然未參加,但似乎已經察覺雙方對“九二共識”的詮釋必然有所不同。做為一位長期研究兩岸關係者,願藉媒體一角幫助讀者認識“九二共識”的真正意涵。 

  一中各表與一中不表 

  從1987年台灣開放探親,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一些事務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海基會與海協會於1992年在香港舉行工作性會談。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共識。海基會的表述內容為:“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內容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含義”。此一結果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 

  這個“九二共識”包括三點:(1)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2)兩岸均謀求國家統一;(3)台北方面認為在一個中國的涵義上,兩岸認知有不同。後來這一部分簡稱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一中各表”;北京方面認為,由於是兩岸事務商談,因此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含義,後來這一部分簡稱為“一中不表”。 

  台北主張的基礎在於當年8月1日國統會通過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即“台方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 

  有了1992年的兩岸基本互信,1993年的“辜汪會談”得以開啟。不過,在不到兩年內,“九二共識”就開始變質。1994年在李登輝主導下,當時“陸委會主委”黃昆輝所公布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將“一個中國”解釋為一個“地理、歷史、文化、血緣”上的中國,換言之,“中華民國”不等於中國,中國只是一個民族的概念。 

  1999年李登輝卸任以前,再明確將兩岸關係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到此李登輝的立場已經完全清楚,他對兩岸關係的定位為“一族兩國”,即兩岸為同一民族,但為兩個相互不隸屬的主權獨立國家。 

  2002年陳水扁提“一邊一國”論,其實仍是延續李登輝的“兩國論”,在兩岸定位上並無特別新穎之處。簡言之,此時的“一中各表”,“一中”已不再是“中華民國”,“各表”已經表述為“兩國論”。 

  一族兩國逐漸成主流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展了兩岸的大交流時代,但是馬政府所說的“九二共識”與1992年已經有了區別。 

  第一、在馬政府的論述中,已將“九二共識 ”窄化為等同於“一中各表”,而不提其他兩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共識。第二、將“謀求國家統一”的內涵轉化為“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第三、1992年時,“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是台灣社會的普遍認同,但是2008年以後,“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我是“中華民國”國民、我是台灣人”已經是馬政府的主流認同論述。 

  從1994年起迄今,“去中國化”已收到效果,愈來愈少的台灣人會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已經沒有人說“中國就是“中華民國”,而是以“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來表述。“一中各表”與“一族兩國”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馬政府的兩岸論述的確已成為目前台灣社會的主流,但是這樣的論述是否能幫助台灣在兩岸互動中爭取主動、爭取大陸民心?在紀念“九二共識”20周年時,我們是否更應該思考,台北方面當時主張的戰略思維是甚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