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自行研製第三代彈射座椅已大量裝機服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20 09:17:27  


  自1783年人類第一次實現氣球載人飛行後,就產生了航空應急救生問題。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首次實現了動力飛行以後,在飛機失事時,如何挽救飛行員的生命便提上了議事日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800名氣球觀測員從失事的氣球上跳傘獲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降落傘已成為軍用飛機必備的救生工具。

  隨著飛機飛行速度的不斷提高,只靠飛行員的體力爬出座艙跳傘逃生越來越困難。當飛機飛行速度達到和超過500千米/時,飛行員必須借助外力才能應急離機救生。

  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德國首先把彈射座椅用作軍用飛機飛行員的救生工具。彈射救生技術從上世紀中期開始應用於軍機,到目前為止,已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彈射座椅:彈射座椅發展的第一階段大約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座椅為彈道式彈射座椅。它主要解決了飛行員在高速條件下的應急離機問題。如英國的MK1、MK5,蘇聯的米格-15、米格-17飛機上的彈射座椅等。

  第二代彈射座椅:彈射座椅發展的第二階段大約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彈射座椅為火箭彈射座椅。它的主要特征是把火箭作為彈射座椅的第二級動力,在第一級動力彈射機構作用下把人椅系統推出座艙後,由火箭繼續推動人椅系統向上運動,使其具有更高的軌跡,以解決零高度-零速度時的彈射救生的問題,並可以在更高的飛行速度(1100千米/時)下應急彈射離機。

  第三代彈射座椅:彈射座椅發展的第三階段大約從6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屬於多態彈射座椅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採用了速度傳感器(電子式/機械式),根據應急離機的飛行速度的不同,救生程序執行不同的救生模式,從而縮短了救生傘低速開傘的時間,提高了不利姿態下的救生成功率。國外現役機種裝備的彈射座椅絕大部分為第三代彈射座椅。

  目前,國外裝機服役的第三代彈射座椅以俄羅斯的K-36系列、英國的NACES(MK14)和MK16為主要代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