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央日報:陸資來台擴大開放 振興經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07 09:17:20  


馬英九
  中評社台北1月7日電/馬英九在元旦宣示,將加速ECFA的後續協商,進一步放寬陸資與陸生來台及陸客自由行之後,“經濟部”積極研究第四波陸資來台和ECFA服務談判“脫勾處理”;“金管會”也研擬放寬大陸保險業來台參股條件。這些措施固然顯示政府加快鬆綁的速度,但也證明過去對陸資的許多限制,其實並無必要,諸多顧慮可能也是多餘。 

  中央日報今天社評說,二OO九年四月第三次江陳會談中,雙方達成共同推動陸企來台投資共識,“經濟部”隨後訂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以“先緊後寬”、“循序漸進”、“有成果再擴大”為原則,採取正面表列方式,自當年 七月一日 起,正式開放陸企來台投資。 

  歷經三波檢討之後,累計已經開放四百零八項,其中製造業二百零四項,開放比例已達百分之九十六點八八;服務業一百六十一項,開放比例達百分之五十點九五;公共建設四十三項,開放比例達百分之五十一點一九。至去年十一月底,累積已經核准三百三十件,總計三點五億美元。 

  表面看來,陸企來台投資似乎與年俱增,但與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去年已達近七百億美元比較,只有百分之零點五,實在是微乎其微。同時,從前兩階段開放項目及投資加速與金額來看,平均一個業別的投資金額,僅有兩千萬新台幣出頭,平均一家陸資投資金額也只有兩千七百萬元,整體及平均的投資顯然偏低,與當初預估落差很大;去年三月,第三波開放之後,情形雖然稍有好轉,但效益仍然不如預期。 

  檢討原因,主要就是政府有關單位始終認定陸資來台固然帶來機會,但同時也會帶來威脅與衝擊。例如陸資可能藉此獲得台灣企業的關鍵技術、知識及經營管理策略,對台灣企業永續發展不利;陸資投資金融市場,將會使股匯市波動,風險顯著提高,導致外資對台投資信心下降;陸資投資不動產,將使台灣房地產市場更加趨向“M型化”,台灣社會的資產價值分配,也將隨之惡化。更重要的是,政府有關單位似乎認定陸資來台並不單純,並不是以企業利益為唯一考量,對台投資兼具統戰作用。 

  平心而論,在陸資開放之初,這些顧慮當然有其道理,在雙方尚未建立互信之前,當然應該依據“國家安全”的原則,明確訂定陸資“產業准入”規範,並配合島內產業發展的程度,審慎開放投資最高門檻標準,以增加島內產業的調適空間,保障島內產業健全發展;另外,對於敏感項目,當然也要建立投資安全防衛機制,以確保島內產業的生存環境。 

  不過,經過這幾年的互動,特別是簽署ECFA之後,再把“國家安全”無限上綱,對陸資處處設限、重重設防,既沒有道理,也沒有必要。因為投資不足正是台灣這幾年經濟不振的重要因素,我們歡迎猶恐不及,為什麼還要排斥陸資?而且如果認定陸資都帶有統戰任務,那麼何不乾脆禁止陸資?如果擔心陸資會擾亂市場,衝擊產業,那又何必簽署ECFA? 

  事實上,兩岸不只簽署ECFA,而且都已加入WTO,必須遵循“不得歧視”與“國民待遇”原則;更何況陸生已可比照外籍學生享有健保,陸配也已比照外配縮短取得身分證明的年限,為什麼陸資不能比照外資看待?有鑑於此,我們深切盼望政府有關單位能夠加速鬆綁,擴大開放陸資來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