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報:日本的戰略進攻 從釣魚島到緬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7 09:03:43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安倍上台後將釣魚島危機急劇推向軍事衝突和中日全面對抗的邊緣。表面看似乎安倍只是比野田更冥頑不化,但從更大的視野觀察可以看出,日本在釣魚島的大張旗鼓只不過是“明修棧道”,其在緬甸的舉動才是對中國的“暗度陳倉”。聲東擊西之下,日本對中國戰略進攻的圖謀昭然若揭。

  環球時報文章稱,正當日本率先派出戰鬥機攔截中國海監飛機,中國也起飛軍機護航,中國和世界的眼球都被吸引在釣魚島之際,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卻到緬甸,宣布免除緬甸5000億日元債務。與此同時,日本各財團則迅速跟上,悄無聲息地大舉進入緬甸經濟領域攻城略地。在有中國企業參與的領域,日本財團憑借強大的技術、資金實力以及強大的國家支持,幾乎以不贏利或倒貼的競爭條件展開角逐。這已經不是正常的商業競爭,而是赤裸裸的經濟戰爭行為。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國企業逐出,通過實現日本對緬甸的經濟控制,進而達到截斷中國通向印度洋能源大通道的戰略目的。

  據筆者調查,日本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在做緬甸的“功課”,在美國將圍堵中國的重點鎖定緬甸之後,日本借著美國的戰略掩護,在緬甸立即展開針對中國企業的“殲滅性”行動。中國在緬甸總共有三大戰略項目,一是密鬆水電站,現已被迫全面停工;二是萊比塘銅礦,前不久也發生當地民眾抗議事件;三是中緬石油管道,令人不安的跡象也日趨增多。一些長期在緬甸從事正常經濟活動的中國民營企業,也驟然感到日本以國家隊整體出場的巨大經濟壓力,迫切希望中國有關部門能夠施以援手。

  緬甸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迂回包圍中國、截斷國際援華物資通道的一個戰場。為了保衛這一國際通道,中國曾派出十萬遠征軍,與日本展開慘烈的決戰。誰也沒有想到,整整70年後,歷史會以另外一種形式重新複活。

  緬甸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結合部,是東亞和南亞的結合部,也是美國對中國C形包圍圈中海上包圍與陸地包圍的結合部。美國確立以圍堵中國為核心的戰略東移後,迅速結成由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為軸心的東亞大聯盟,從東海到南海的廣大區域已處於巨大的動蕩之中。對於貿易和能源通道嚴重依賴海洋的中國來說,這是致命的威脅。此時,緬甸的重要戰略地位就凸現出來。因此,美日在完成海上布局後立即集中力量壓向緬甸。奧巴馬第二任總統任期的第一出訪地就選在緬甸、泰國、柬埔寨等中國的前院,而在奧巴馬之後,日本也以驚人的動作迅速挺進緬甸。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