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面“霾”伏,中國能否痛定思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7 11:11:46  


1月13日上午10點半左右,北京中央商務區(CBD)的樓群被霧霾籠罩。當日,霧霾仍盤踞京城,上午9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除定陵、八達嶺、密雲水庫外,北京其餘區域空氣質量指數AQI全部達到極值500,為六級嚴重污染中的“最高級”,至此,北京已連續3天空氣質量六級污染。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美國《僑報》1月15日載文《十面“霾”伏,中國能否痛定思痛?》,摘要如下:

  PM2.5爆表、能見度不足千米、空氣中彌漫著焦煤味、口罩脫銷……

  連日來,中國又以一種另類的方式受到世界矚目:近半個中國籠罩在嚴重的霧霾之中,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北京城區PM2.5值一度逼近1000。難怪有網民自嘲北京精神是“厚德載霧,自強不吸”。其間透出的無奈與“窒息”,正拷問著創造了一連串奇跡的中國式發展模式。

  對海外讀者來說,似乎已習慣北京乃至中國糟糕的天氣——無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外國運動員要“戴口罩來北京”引發的爭議,還是2012年美國駐華使館與中國環保機構PM2.5數據“打架”掀起的爭論,抑或是每到秋冬有關中國大部分地區遭遇霧霾天氣的報道,其間也有環保人士與學者的大聲疾呼,亦有中國官方發展綠色GDP的信誓旦旦。然而每每隨著一場冷空氣的到來,吹散霧霾天氣的同時,似乎也帶走了那些反思與承諾。於是,太陽照樣升起,霧霾煙消雲散。

  直至這一次,它以如此猛烈、讓人無法呼吸的方式不期而至,程度之嚴重,持續時間之長,影響範圍之廣,震驚世界,亦讓中國從民間到學界以至官方再度認真審視經濟發展與環保間的關係。

  關於霧霾天氣的形成,雖然與自然環境不無關係,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工業生產、汽車尾氣、建築施工等排放的有害物質難以擴散。而那些車床飛轉的工廠,拔地而起的高樓,以及以幾何級數增長、滿街奔跑的汽車,不正是推動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不可或缺的主角嗎?

  不可否認,中國僅僅用了30年時間便成功將GDP提高到世界第二的位置,其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舉世矚目,然而,這種粗放式發展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卻太過沉重。

  正如恩格斯所言: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為每一次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