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傳遞出什麼政策信息?有哪些突出新亮點?日前,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接受了人民日報的採訪。
主題從何來
供給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誰來種地問題突顯
2004年以來,九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鎖定“三農”,構建起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農業農村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期”。今年,第十個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並且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主題,有什麼特別的針對性嗎?
陳錫文說,全面建成小康,農村是難點;“四化”同步,農業是短板。第十個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充分體現中央持之以恒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的堅定決心。今年一號文件的主題很有深意,是中央對農業農村新情況新問題做出研判之後確定的,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陳錫文著重介紹了兩個重要背景:
首先,糧食產量“九連增”,這個成績很了不起。但是生產增長得快,消費需求增長得更快,農產品供求仍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狀況。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當前某些農產品確實存在供給增速趕不上社會消費需求增速的現象。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消費結構深刻變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食用植物油比農民多24%,豬牛羊肉多51%,禽蛋多87%。13億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如果沒有農業的更快增長,就難以支撐城鎮化,難以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必然選擇。
其次,農村的情況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去年全國農民工達到2.6億,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問題日益嚴峻。當然,對農業的支持要繼續強化,一刻也不能放鬆,投入要增長,補貼要增加,流通要改善,但與此同時,必須要研究農村生產要素如何組織,微觀經營體制如何創新,農村的發展活力如何增強。
要補上農業短板,除了繼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外,今後要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氣。可以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傳遞出的最重要信息是:加快農村改革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