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基層社會管理:從“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5 10:28:26  


圖為烏坎事件平息之後,2011年12月21日在烏坎集會的村民。
  烏坎村,白廟鄉,殷都區,分屬於東中西部三個社會基層標本,近年來其基層政權施政探索的酸甜苦辣,展現出我國當前基層社會管理改革的方向與得失。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走訪了曾發生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廣東烏坎村、被譽為“中國財務全裸第一鄉”的四川白廟鄉和進行“殷都試驗”的河南安陽殷都區等東中西部三個基層社會管理改革標本。

  這些曾深陷輿論漩渦的基層社會單位,通過“全透明”、“民做主”等改革實踐,逐步從剛性管控走向柔性互動。接受本刊採訪中,一些幹部群眾和專家學者認為,這些探索實踐為新時期社會管理改革探明了“主體在民”的方向,並建議系統整體推進。 

“改革帶來新氣象”

  “公告:9月30日我村第五屆第三次村民代表大會選舉和表決土地專項組成員,由於投票和表決人數未到2/3法定人數,這次選舉和表決無效。”2012年10月13日上午,本刊記者走進廣東陸豐市烏坎村村委會時,一張大紅紙寫成的村委會公告引人注目。同時,公開欄上“收益分配”、“幹部補貼”等內容十分醒目。

  因村務不公開和幹部腐敗而連續爆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後,烏坎村公開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兩委”。新“兩委”一改原“兩委”剛性管控的做法,定期向村民代表大會匯報村務,涉及財務、項目、土地等重大事項則由村民代表大會審議討論,村“兩委”的所有工作實時接受由5位村民代表組成的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烏坎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林祖戀說,“以前的‘兩委’把‘村民自治’變成‘村官自治’,由此引發的不滿和震蕩逼迫烏坎不得不改革。”

  白廟鄉位於秦巴山區深處,環境閉塞經濟滯後,曾因幹部腐敗貪占群眾頻頻上訪。然而日前本刊記者採訪時卻看到另一番景象。在照山村修剪成型的金銀花種植園裡,村支書陳正林對本刊記者說,“財務公開改革後,農民對幹部工作有效監督,樹起了當地透明誠信的政務形象,吸引了一家外資藥材公司投資7000萬元種植金銀花,農民一畝地一年能收入3000多元。”

  據鄉黨委書記張映上介紹,從2010年1月起,白廟鄉每月將支出在網上一一公布,“改革促進了幹部廉潔自律,形成了良好社會效果,目前已吸引5家企業投資近1.6億元發展農業種養。以前人均純收入增加600元都很困難,而2012年前10個月發展種養產業的農民將至少增收1600元。”

  殷都區隆昌社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居民改善環境的願望非常迫切。2011年7月,社區群眾通過層層推選,自發組建了由11名居民常務代表組成的“改造家園委員會”。殷都曾因拆遷等問題是河南信訪嚴重縣(區)而被通報批評,後來通過發動群眾“爭當10大員”(即黨政工作監督員、公共事務評比員等十多項社會事務管理者)系列改革,有效保障了群眾主體地位,社會治理呈現嶄新局面。區委書記李南沉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全區45個改造項目涉及拆遷面積270萬平方米,但在群眾做主之下基本都實現了和諧拆遷。改革給殷都帶來了新氣象。”

“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通渠道”,傾聽利益訴求,保障群眾表達權。在殷都,本刊記者了解到,那些平時愛上訪、愛提意見的群眾,被動員發展為“黨政工作監督員”,專門給黨委政府“提意見、表訴求”。目前,4.3萬多名“十大員”中,黨政工作監督員、社會問題信息員和公共事務評比員近半,他們提出1.3萬多條意見、建議,內容涵蓋從市政建設到垃圾清運等方方面面。同時,還建立了《每日民情》簡報、開通直線電話,開辟了全方位傾聽群眾訴求的渠道,搭建了溝通交流平台。

  在烏坎,村賬“一月一小結、一季一清算”,每項財政撥款同樣都要徵求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意見。陸豐市委書記楊來發為本刊記者解釋說,“雖然麻煩一些,但充分體現了群眾利益訴求,不滿情緒也就消減了。”

  “全透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障群眾知情權監督權。白廟鄉改革最為徹底:一是財務公開嚴格按照自創的“兩表五步法”,即公務費開支報銷需填報“公業務費統計表”和“資金結算運行表”,並經過申請、經辦、申報、公示、結算等五個步驟才能完成;二是對農民的農作物補貼、危房改造補貼,甚至幹部工資、獎金以及加班補貼等均要公示;三是月初公布幹部工作主要內容,月末再由群眾和企業代表對照評分,評分結果予以公示、掛鈎績效並通報主管部門。

  面對本刊記者,白廟鄉板溪村村民羅宗體和烏坎村的一些村民表示,全透明、全公開實際上把幹部日常“幹什麼、怎麼幹、效果怎麼樣”置於群眾監督之下,一方面解決了“老百姓想知道和政府不說或少說”的矛盾,有效保障了群眾知情權;另一方面也推進了權力公開化、規範化運行,切實賦予群眾監督權。

  “民做主”,群眾成為主體,保障人民參與權管理權。本刊記者採訪中獲知一個故事:現年80歲的婁百勝是殷都區鐵西路街道文源社區“十大員”中的一員。2011年5月份的一天,一位賣瓜農民和城管發生爭執,當場造成人群聚集。老婁看到後先是批評城管粗暴執法,後又教育瓜農不要占道經營,迅速避免了一起惡性群體事件。

  在殷都,群眾的作用處處發揮。基層黨組織發展、評議和換屆各環節如果群眾測評滿意度低於60%,則不得通過。項目拆遷群眾做主,居民自主招商開發、協商擬定拆遷方案。僅2010年9月份以來,就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1419起,化解1382起,殷都區也被評為“全省信訪工作體制機制創新特別獎”。

  李南沉說,殷都社會管理改革堅持通過調動群眾力量和激發群眾智慧,確保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意識,“從‘管民’到‘民管’,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和諧發展。”

改革啟示

  本刊記者採訪的一些幹部群眾和專家學者認為,烏坎、白廟和殷都的實踐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社會管理普遍面臨的“剛性管制有餘,柔性疏導不足”等難題。

  啟示一,順應民意善用民意化解各種風險。

  採訪中,廣東、四川的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烏坎和白廟的實踐表明,只有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才能及時調整不當政策、改善執政行為,才能真正把民意變成執政法寶,“否則,漠視民意、甚至背離民願,將導致失信於民,甚至激起民憤、引發執政危機。”

  他們認為,應明確社會管理改革的民意導向:一是培養具有公信度的第三方民調機構,在重大公共事務決策中積極開展民意調查;二是在適當範圍和時間公開民調結果,制衡既得利益群體;三是發動群眾當家做主,積極表達民意訴求,把改革風險降到最低。

  啟示二,基層社會管理改革要堅持“群眾主體地位”。

  “殷都和白廟的改革勇於自我削權減利,通過‘開門執政’和‘以民為主’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甚至決策權。”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單光鼐告訴本刊記者,基層社會管理改革要始終體現“群眾主體地位”,轉變“政府是唯一主體”的傳統思路,有效有序擴大群眾的參與和主導,真正實現人民對社會事務的“當家做主”。

  一些專家認為,基層社會管理改革要在四個重點領域轉向:主體由政府唯一到政府、社會(社會組織)、企業、公民等多元;方式由命令與服從的單向管治到各主體協商決策、依法管治;秩序從單純強制性到強制性與自治自律性並重;權力配置由政府集權到為社會放權和為群眾增權。

  啟示三,基層社會管理改革要系統整體推進,適時總結推動創新。

  “如果都像白廟,中國就好了。”採訪中,白廟鄉柳林村支書黃開治的一句話道出了群眾心聲。為此,一些專家學者和基層領導幹部認為,社會管理領域的改革艱巨複雜,進一步深化亟須系統整體推進:

  一是有關部門要建立基層社會改革的專門機構,指導和幫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改革創新;二是建立完善基層改革試錯機制,以寬鬆政策鼓勵基層領導幹部探索推進;三是適時總結經驗教訓,對經實踐檢驗正確的給予肯定,錯誤的予以糾正,從而形成有利於社會管理改革的良好局面。(時間: 1月6日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