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兩岸文化認同的問題與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11:48:13  


兩岸之間的文化認同會愈益增強
  中評社╱題:當前兩岸文化認同的問題與前景 作者:俞新天(上海);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兩岸文化認同根基深厚

  認同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研究中的重要問題。認同首先是從“身份”開始的,明白“自我”的身份即個人和團體是什麼,歸於哪一類,扮演什麼角色,遵守什麼樣的規範。然後,認同是一個認知“自我”和“他者”的關係的過程,這裡“他者”可能是個體、團體、民族或大共同體,在過程中“自我”和“他者”的界線逐漸模糊,甚至超越,“自我”和“他者”就互相融合歸於一體。①認同問題對於兩岸關係的現在和未來都極具意義,兩岸學人已經發表了大量成果。

  由於兩岸人民恢復交往不過25年時間,其間歷經曲折波瀾,進入比較正常良好的交往只有4年多,此時來談兩岸認同的最高目標“歸於一體”顯然為時過早。但是認同是個認知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兩岸可以不斷地互相融合,互相接近,“歸於一體”即可水到渠成。因此,兩岸人民的政治認同、國家認同首先要以文化認同作為基礎。

  為什麼要強調文化?因為文化認同乃是一切認同的基礎。

  人們所看重的經濟合作背後也有文化認同的作用。目前兩岸之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正在發展與深化,尤其是ECFA後續談判,雙方都有強烈的意願推進合作,以便促進互利雙贏。沒有利益,身份就失去了動機力量;而沒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從兩岸關係來看,如果沒有對於“一個中國”的認同,不可能這麼快地達成ECFA。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其核心就是“一個中國”的認同,當然對於“一個中國”的指認有差異。為何台灣與新加坡等國的FTA談判難以突破?因為它缺乏兩岸之間文化認同的基礎。

  兩岸人民在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上的分歧明顯,短時期內難以消除,因此從培固文化認同入手,對於拉近兩岸人民心靈距離,共同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至關重要。有的人貶低文化認同的意義,認為只有制度認同才起作用。確實,現代民族國家的認同,一定與憲法體制下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對於公民的保障聯繫在一起。然而,如果沒有共同的血緣、共同的語言文字、歷史記憶、地域文化共享、類似的生活習俗,就難以凝聚為生命共同體,難以使國家認同充滿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自願奉獻,變為乾癟枯槁的東西。更何況制度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主政者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改變制度認同的解釋和方向,並教化人民配合。台灣已經從兩蔣時的“泛中國制度認同”,到李登輝的“本土化制度認同”,更到陳水扁的“台灣制度認同”②,走了曲折的道路。現在台灣當局提倡的是“中華民國制度認同”,還未完全解決“一個中國”的認同問題。

  兩岸的文化認同根基深厚。胡錦濤在其2008年12月31日的講話中說,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這是大陸的政府和民間的主流觀點。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又說:“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關愛信賴,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共同享有發展成果”。馬英九在2012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講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有共同的血緣、歷史和文化,並都尊崇孫中山的思想,立意很高。而且,他的說法得到台灣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呼應和引導台灣的主流民意。在各種各樣的民調中,贊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都在八成甚至更高。人民並不確切研究“民族”的定義,但在他們的情感和意識中,民族是與血緣,共享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思想、信仰、行為方式、交流方式相關,並因此而產生夥伴和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感。因此認同中華民族與兩岸的中華文化認同之間有密切的聯繫。③這種認識超越藍綠、黨派的界限。因此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認同的基礎,中華民族認同是台灣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兩岸聯結的紐帶。

  不應以“文化多元性”否定台灣的“中華文化主體性”

  儘管兩岸文化認同根基深厚,但是侵蝕文化認同根基的雜音不少。在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執政期間,綠色智庫和學者提出了一些關於文化認同的論述,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以文化的多元性來否定台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主體性。例如紀舜傑寫道:“台灣的多元文化應當包括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也可以豐富台灣文化的內涵,但是中國文化不能成為台灣的主體文化,原因是台灣需要一個可以清楚自我認同和他人辨認的文化,在經歷西方和日本殖民後,台灣的文化內涵早已脫離中國文化的全盤控制,加上台灣在現代化程度上一直超越中國,在文化位階上即使我們不自大地認為我們是在上層,也不可以自卑地認定自己是位於其下方。”④

  這種論述從邏輯上包含三段論:第一段是以文化多元性來否定台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主體性。他們知道,完全抹殺中華文化(為了配合“一邊一國”,他把兩岸共享的中華文化說成“中國文化”),台灣大多數人不能接受。於是他們便把“中華文化”從台灣的主體文化降到多元文化中的一種,達到貶低和否定中華文化的目的,同時又保留其存在的外衣,具有一定的欺騙性。第二段是台灣在現代化程度上超越“中國”,因此台灣文化是高於“中國文化”的。換而言之,台灣文化是現代的,先進的,高級的,而“中國文化”在“文化位階”上則處於下方。這是非常荒謬的文化優越論,與文化多元性背道而馳。文化多元性強調,各種文化無高下優劣之分,皆有其特點和價值。他們的目的是抬高“台灣文化”,否定“中國文化”,並把兩者割裂和對立起來。第三段是肯定西方和日本的殖民化所帶來的西方文化,正因為此,台灣文化內涵才能“早已脫離中國文化的全盤控制”。否定了台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主體性,西方文化的至高地位更突現了。歸根結底,他們認為台灣需要一個自我認同和他人辨識的文化,從改變台灣人的文化認同,到改變國家認同,為“台獨”建構文化基礎。他們以文化多元性作為掩蓋,以“台灣文化主體性”偷換了台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主體性”,其結果只能拜倒在西方文化之下。

  更多的人並不贊同“台獨”,但贊同“台灣文化主體性”,可見以文化多元性否定文化主體性的論述,非常有迷惑性。文化多元性在世界各國和地區都存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也不例外。然而,目前世界已經出現了兩股相反相成的文化潮流,一股是在全球化下出現的相似的工業文明和通俗大眾文化,另一股是更加重視本土文化的價值,努力發掘和提升本土文化。文化多元性和本民族文化的重建是一枚錢幣的兩面。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揚廣大,文化多元性就失去根基;沒有文化多元性的理念,就會造成民族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歧視,甚至導致民族文化的僵化不前和文化之間的衝突。

  以“文化多元性”否定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中的主體,使台灣人民失去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支撐,那才真是台灣人民的悲哀。說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並沒有否定台灣文化特色的意思。恰恰相反,在中華文化的支撐下,台灣文化才能發展得更好。在中華文化與世界各種文化的激蕩中,台灣文化會更加燦爛。而且,有些人所謂台灣是“海洋文化”,強調殖民主義和西方文化帶給台灣的文化先進性,渲染中華文化的大陸性和落後性。從文化立場上說,他們崇拜西方文化,貶低中華文化,實質上是反對文化多元性的。那些否定和貶低自己文化的人,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也不會令人信服和受人尊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