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主要制約因素透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31 00:16:44  


 
  基本取向的根本差別依然是制約民共正常交流的根本因素,在政治立場與兩岸認知方面所面對的不僅是要扭轉不把“中國”當“敵國”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要建構不把“中國”當“外國”的共識,逐步在基本政治立場方面解開自我捆綁的繩索,抓住歷史發展的脈動,這應該是民進黨理論家們所需要面對的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否則,民進黨依然會極有可能因為自身兩岸論述無法取得島內民眾的信任、無法獲得各方的支持而難以走完問鼎2016的“最後一哩路”,在邁向執政的道路上再次空留遺憾。

  可見,困擾民進黨的問題不在於不瞭解共產黨或大陸的相關政策,而在於民進黨目前還沒有辦法與大陸達成共識、構築交集。蔡英文的敗選,雖然被認為是給“獨派”猛擊了一掌,使得民進黨不得不被迫去思考下一步到底要走向何方。但在“台獨黨綱”這部分,受限於民進黨自身的政治生態和權力訴求,民進黨的實力派中現在還沒有人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敢於改革“台獨黨綱”及接受“九二共識”,以追求和中國大陸正常交往的可能性。從綠營內部質疑民進黨敗選後陷入“中國熱”和對謝長廷“登陸”效應進行的冷處理以及包括“獨派”與游系在內的相關勢力對民進黨過度關注“中國議題”頗有微詞的聲音中,不難看出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最根本的阻礙更多地源自於內在的制約。受黨內派系的牽制及島內社會生態的影響,民進黨兩岸論述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仍無法擺脫搖擺和矛盾的困境。

  在蘇貞昌提出的“有感經濟”方案四大方向中(18),蘇強調“振產業、強地方、顧家庭、助青年”,著墨於“經濟優先、民生第一”,既沒有提到增強國際經貿,也未提兩岸經貿,而是鎖定島內事物與經濟民生,反映出蘇貞昌想要自己主導作戰方向,暫時不想觸碰兩岸議題的主政思路。這讓不少人士對此感到擔憂,不談兩岸政治,難道連兩岸經濟也不談,台灣經濟發展怎麼可能和兩岸經濟切割開來。儘管民進黨恢復了“中國事務部”設置,並任用洪財隆為負責人,但洪財隆的專業背景和業務經歷(19)(20)更易使人聯想到民進黨要重新定位和重點思考的只是如何借助兩岸經濟利好而非兩岸路線及政策基調的調整。這也反映出,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實用主義思維和工具主義傾向仍將使得民進黨在未來的相當時期內依然難以有效建構出積極的兩岸理論及實踐框架體系,從而難以實現逐步走出自我限縮的困境和被意識形態捆綁的牢籠的可期路徑。

  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博弈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空間所形成的擠壓和阻礙

  在2012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雖然大陸因素已經成為影響島內政治生態的正面因素,敗選後的民進黨也毫不掩飾地憂慮其兩岸政策會成為民進黨“走完最後一哩路”的關鍵制約因素。但島內選舉結果顯示,目前藍綠基本盤仍然呈現五五比四五的態勢,民進黨認為蔡英文在選舉中獲得609萬票,與馬英九的差距並不大,民進黨再往中間靠近,也難以改變這個事實。這使得民進黨與國民黨在追逐權力的博弈中,兩黨在島內因素及兩岸因素方面的博弈異常激烈且呈現出短期訴求與長期訴求相背離的趨勢,從不同層面對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修正和兩岸政策調整的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產生相應的擠壓和阻礙。

  一方面,面對馬當局低迷的民調,民進黨更加傾向於島內議題,兩岸議題的重要性被掩蓋。據TISR台灣指標民調公司2012年5月至12月的民調顯示(21):在執政滿意度與信任度方面,馬英九連任七個月以來始終處於總體下滑態勢,民眾對馬英九的執政滿意度與信任度均一度下挫到2008年就任後的最低點,不滿意度與不信任度則一度創新高,2012年底馬英九的執政滿意度與信任度雖有所企穩,但還沒有顯現出回升跡象,於此同時,馬英九行政團隊的執政滿意度也同樣處於令人擔憂的低迷狀態。在縣市長施政滿意度方面,國民黨同樣充滿挑戰與隱憂。據台灣《天下》雜誌9月3日公佈的2012年島內22名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資料結果顯示,民進黨籍賴清德排名第一,宜蘭縣長林聰賢排名第二,號稱國民黨未來接班梯隊的“郝(郝龍斌)立(朱立倫)強(胡志強)”分別排在倒數第2名、第4名和第3名;民進黨6席縣市長全部位居前9名之列,而後13名則由國民黨籍包攬(22);而據台灣TVBS民調12月發佈的台灣2012年21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結果也顯示,台南市長賴清德排名第一,花蓮縣長傅崐萁位居第二,高雄市長陳菊位列第三,而後9名均由國民黨籍縣市長包攬(朱立倫排名第15位,胡志強及郝龍斌則分別排在第18、19位)(23)。

  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認為只要在民生議題、經濟議題等方面把馬團隊打散打倒,就可以使島內民眾對國民黨執政信心喪失,民進黨就可以在2014年“七合一”選舉中大獲全勝,進而取得邁向2016可能性的優勢。這一點從藍綠陣營在島內議題上的非理性尖銳對立的既定立場上即可見在島內博弈中政黨利益至上之端倪。這也使得民進黨容易產生忽視兩岸因素的錯覺,認為只要國民黨執政沒有起色,民進黨無需調整兩岸政策也有可能在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在這種心態下,短期內民進黨無意顧及兩岸議題,尤其是對民進黨而言兩岸政策調整可能出現短空長多的情況下更易受限於選舉政治的現實考量。與此同時,伴生而來的民進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權力博弈,也使得蘇貞昌主導下的民進黨更多地傾向於首先確保自己站穩腳跟才會有下一步的展望2016,從而走向追逐眼前利益並穩住基本盤的短期行為選擇傾向,進而或將錯失兩岸政策建構的有利時機,延宕其開拓兩岸關係的現實步伐。

  另一方面,國民黨與民進黨爭奪兩岸議題主導權和控制權以及兩岸論述制高點,對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和兩岸政策調整空間所形成的擠壓,使得民進黨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遲滯和阻礙。雖然敗選後島內關於“路線錯誤論”的議題正確,但目前還難以符合民進黨的政治基礎和生存利益。正如評論所述(24):國民黨早已將兩岸政策的主導權和詮釋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佔據了制高點,民進黨向國民黨靠近,不但是“遲來一步”,根本無法與國民黨爭奪大旗,而且也是“東施效顰”,怎麼學也學不像,難以改變人們心中早已固定的印象。這將使民進黨處於“兩頭不到岸”的境地,既難以討好中間和淺藍選民,又將流失泛綠民眾。這種情況,就好像是四年前馬英九既討好不了淺綠選民,又讓深藍選民失望那樣。民進黨內部也存在著一股質疑的聲浪(25),如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表示,如果民進黨連主權都退守,那人民只剩真的國民黨與假的國民黨做選擇,“那誰還要選假的”;董立文認為民進黨擁抱“九二共識”將造成傳統支持者疑慮,就算不分裂,黨內也會充滿高度不信任,況且國民黨勢必會追打民進黨立場為何鬆動。針對謝長廷赴中國大陸進行“開展之旅”,台南市李登輝民主協會理事長王壽國表示(26),雖然謝強調以個人身分登陸,但“獨派”認為,民進黨的政策已經開始傾中,並質疑“傾中路線走下去,和國民黨有什麼差異?”游錫堃則認為(27),如果放棄原來的主張向國民黨靠近,或是民進黨比國民黨在“中國政策”上更往中國(大陸)靠近,選舉時中國(大陸)還是會比較支持國民黨,民進黨也就沒有2016了。

  正是因為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國民黨根據其“憲法”及相關法律,不會認同“兩國論”、“一邊一國”或“台獨”,在“一中”問題上與大陸形成共識,才使得兩岸關係得以和平發展。民共之間雖然沒有歷史恩怨和歷史情結,但現階段也還沒有形成兩黨認知交集的共識基礎。謝長廷雖然在民進黨主席選舉期間曾重提“憲法共識”,但由於謝的“憲法共識”承認“憲法一中”,過去提出時曾經被深綠罵到臭頭(28),綜觀此次謝的“開展之旅”所述的“憲法各表”仍遭到深綠的批駁和否定,即便謝長廷日後有機會入主民進黨兩岸政策事務部門工作,其觀點到底在民進黨內能獲得多少認同和支持,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和說服力,都還需要時間的佐證和持續的觀察。在綠營內部仍以“台獨”主張和“兩國論”為主流的政治生態環境下,民進黨內還存在著談兩岸政策吃力不討好的現象,這也被認為是民進黨精英階層所面臨的共同難題。縱觀這次民進黨主席選舉過程中蘇貞昌的瞻前顧後和許信良談兩岸政策時的刻意收斂,以及民進黨針對謝長廷“登陸”效應的刻意冷卻處理,都不難發現,在民進黨的關鍵抉擇中,大凡跳進局內有企圖心的人,對兩岸議題仍是在選擇回避和閃躲,擔心過度迎合深綠的主張,可能會影響未來選舉,但提出太開放的兩岸政策,又怕丟失基本盤。即便是謝長廷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檢討創造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基於選舉政治的現實制約和民進黨內的權力博弈,蘇貞昌目前還是很難走出開放、務實、誠意、長遠的兩岸政策重構之路,從而最終流於權宜之計,使得民進黨難以走出自我設置的藩籬。

  外部勢力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干涉和阻礙

  外部勢力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所產生的阻礙也是客觀存在的。儘管相關力量不同時期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在涉及台海的利益博弈中相關國際勢力的基本戰略取向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由於歷史的原因,國際因素對島內的影響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就外因而言,相關外部勢力是不會輕易放棄對兩岸關係和平統一進程的制衡的,儘管不同階段,這些外部力量會根據其戰略利益對涉台政策進行適度的策略調整和相應的靈活表述,但其骨子裏以“台”治“華”的思維沒有改變,這是由發展進程中,我們所面臨的內外環境和國際格局所決定的。

  縱觀美國的兩岸政策,雖時有調整,但其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和戰略需要的出發點沒變;要求兩岸雙方和平解決分歧的強硬態度沒變;以台制華,利用台灣牽制中國發展的策略沒變(29)。美國基於其本身的亞太戰略,一方面希望兩岸不要戰爭,所以反對“台獨”,但是另一方面又希望兩岸不要走得太近,所以並不鼓勵兩岸進行政治性的安排。“離而不獨、和而不合”可以說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30)。正如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東亞事務資深主任貝德在台北論壇時分析美國政府關於美國對中國大陸及對台灣的立場與態度所言:美國希望台灣能與中國大陸進一步對話,但這不代表要台灣人民被迫放棄想要的地位,這會違反美國的原則與法律(31)。在可以預見的一個相當時期內,無論中美關係如何在磨合中發展,美國之於台灣在服務於美國亞太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美國明裏暗裏操弄台海關係的相關立場也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除非在這場大國博弈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否則,美國的對台戰略基點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