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英中國“陪讀媽媽”辛酸不為人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8 10:00:40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據英國《新歐華報》報道,英國吸引了一群“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的眼球,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早一步接受“先進”西方教育,與國際接軌,近年來中國小留學生的數量劇增。然而,愛子心切的父母又怎能忍受自己的寶貝疙瘩獨在異鄉?因此,在英國華人群體里又多了“陪讀媽媽”這個成分。 

  陪子女闖天涯,辛酸總有時

  在英國的華人陪讀媽媽群體在不斷壯大,她們的孩子年紀都很小。據了解,這些孩子剛來英國的平均年齡只有14歲。他們的媽媽在國內大多都有自己的事業。黎女士2007年陪著12歲的兒子來到英國,出國前她在一家企業做高管,待遇不菲。然而當與老公決定送12歲的兒子出國讀書後,便毫不猶豫的辭去公司職務,陪兒子來到英國學習。在記者採訪過程中,這些陪讀媽媽在自己的事業與孩子的未來上都是不約而同,無怨無悔地選擇了孩子的未來。她們表示之所以放棄原來的生活,遠渡重洋,一方面是為了能讓孩子接受到更好地教育,贏在“起跑線”上;另一方面,由於這部分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已經意識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不希望孩子從小就在“家庭缺失,親情疏離”的環境中成長。

  但無奈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曼城華人之家服務的黃女士說:“真的應該多多報道她們,好讓社會了解她們(陪讀媽媽)。”

  她介紹說,曼城華人之家開設的英語班就有來自陪讀家庭的成員:子女在英語補習班上課,母親則在成人英語班中學習英語。

  她說:“每個陪讀家庭的故事都不一樣,但是每個家庭的故事都是苦情戲。”其中有一對母子的故事發生在數年前,但卻依然叫黃女士記憶猶新:

  大約在十年前,陳女士(化名)作為母親只身帶同年僅12歲的兒子來到英國求學,只求兒子日後學業有成。但是語言對兩人所造成的障礙卻是預料不及的。抵英後因為語言能力欠佳,兒子的學習成績同以前相比可謂是一落千丈。於是,除了在主流學校學習之外,陳女士還另外把兒子送到曼城華人之家的英語補習班去上課。

  每天兒子上學後,陳女士自己也會學習一些初級英語,但是語言學習無法成為生活的全部,剩餘時間由於缺少朋友,陳女士依舊孤獨、苦悶。為此,陳女士選擇到到中餐館去做兼職,既能交朋友,也能補貼家用。

  雖然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母子之間的溝通卻少了,關係慢慢出現了裂痕。陳女士有時候晚間外出工作,兒子被迫自己獨守在家里,開始沉迷於電腦遊戲。由於缺乏溝通,母子前日漸疏離。直至陳女士發現兒子的英語一直沒有進步,找到黃女士談,才痛心地發現自己的兒子只在補習班上過幾節課,然後把餘下的錢都花到電腦遊戲上。她就此把兒子痛批一頓,兒子卻反駁,怪責母親不應送他到英國來學習。

  黃女士說,即便他們母子雙方都不願意繼續留在英國,但他們更不願意回國去,尤其是陳女士她。陳女士覺得自己愧對丈夫,沒有顔面回國去面對丈夫和家里的其他親人,現在只好繼續留英,原本的陪讀之旅,變成了陪“獨”苦情戲。直到後來在黃女士的幫助下,陳女士的兒子重返校園,才讓苦情戲沒有演變成悲劇。

  陪讀媽媽阿萍(化名)和小梅(化名)也有相同的境遇。他們的孩子在寄宿學校上學,周末也不回家。本以為來這邊可以更好地孩子,卻發現“學校其實什麼都有”,自己的存在根本沒有多大意義。每天自己一個人在家,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其它家人。

  其實,這種結果並不意外。林女士的孩子出國時已經12歲,他對於原本的國內環境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和熟悉度。突然來到新環境,語言和思維的不同讓孩子的內心情感無法宣洩,所以容易誤入歧途。而陳女士的困難更大,語言限制了生活,而現有的生活圈並不能讓她得到認同,她背負的責任讓她覺得壓力重重,而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影響到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如今的結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