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雲:中日關係中的“內壓”大於“外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1 00:15:48  


 
  人們往往沒有看到安全是一個“折中取捨”(trade-off),這如同購買保險,保險的項目越是要多保險費就會越高,事實上不存在絕對的保險,因此保險金也是無底洞,安全只能是相對的安全,很多人要的事實上是安心,而不是安全。更加糟糕的是安全本身是一個雙向的概念,單方面的安全是不存在的,追求絕對的安全的結果,很有可能導致絕對的不安全,並且引發安全猜忌和追求絕對安全競爭,過度地估計安全威脅,同過小地估計安全威脅同樣危險。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普通民眾的感性化的東西隨便調動起來,一旦群眾被發動起來,他們的思維慣性就會形成一定的生命力,並且不容一段時間內改變,且他們的慣性思維會在國內形成教條式的輿論壓力,讓決策者和外交執行者思考和行動的空間自由都大受限制,結果不符合決策者的利益。

  政治領導者首先生活在國內的政治環境中,受到政治對手、學界智囊、輿論領袖和民眾的多方面的壓力,保持自身的政治安全很顯然是他們的首要目的,外交也會被放在這個框架下審視。去年8月24日,日本前首相野田專門就領土問題召開了記者會,目的就是為了緩和來自自民黨攻擊民主黨政府不能捍衛主權的批評,以及媒體對民主黨的“安保無能”的指責。在記者會上,野田專門強調了民主黨政府為了維護領土主權所作的具體努力,例如離島的保全管理,2011年5月和2011年11月專屬經濟區上的重要離島49個標上了名稱,尖閣群島四個小島也標上名稱,以及周邊海域警備體制強化,和強化對外宣傳日本的正當性。野田的最初目的可能主要為了緩和國內的壓力,但是在今天這樣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幾乎同一時間傳送到世界。

  當中國民眾看到這樣的報道,理所當然地會得出日本敵視中國的結論,結果是日本民主黨為了緩解“內壓”,迅速外溢為中國理解來自日本的“外壓”增加,然後被內化為中國國內政治的“內壓”。

  這樣的內部減壓的舉動不斷反覆,就讓產生了雙方的“內壓”再生產的惡性循環,中日雙方民族主義則進入了“相互哺育”成長的怪圈,雙邊關係僵局也就不可避免。

  中日雙方領導人都清楚,中日關係如果走向崩潰結果只能是雙輸,無論戰後日本的復興還是1978年以來中國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地區和平基礎之上。但是,也要看到雙方領導人並不可能在政治“真空狀態”內作決策,而是每時每刻都受到國內政治制約。能否頂住國內過激壓力,準確分析形勢,不被過激或者過度分析所迷惑,是對雙方決策者的巨大考驗,因為這需要冒很大風險,特別是政治風險。

  這些都取決於領導人在國內權力結構中的地位是否穩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首先需要早日結束年年換首相的“政治漂流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