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缺乏長遠戰略 台灣經濟怎能不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20 10:20:39  


  中評社台北5月20日電/馬英九第二任期今天滿一周年,民眾滿意度低迷,讓就職周年少了歡愉氣氛。民眾不滿之處很多,但經濟不振應屬切身之痛。首季經濟成長率,從預期的三.二六%,腰斬為一.五四%。“台灣經濟很悶”不只是庶民的感覺,連政府高層也都承認。 

  但是韓國、新加坡首季的經濟成長率比台灣更低,星國甚至為負成長。不過,卻沒聽過他們抱怨經濟很悶。悶與不悶之別,顯然不在一年、一季的成長數字,而是人民能否感受經濟長期發展的方向與願景。只要方向正確,遠路何需愁日暮?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扁政府以來,單看經濟成長率,台灣表現並不算差。但人民對於經濟的預期與感受,卻低於這些表面數字,揆其原因,乃是台灣缺少長期發展策略,政策出爾反爾,政府動輒得咎,人民無所適從。公共政策喪失理想性與一貫性,妥協敷衍的色彩,遠超過長治久安的追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國民休戚與共的感覺逐漸流失。弱者自求多福,強者以利滾利。台灣經濟往何處去的長期戰略問題,比台幣該不該隨日幣貶值的短期戰術問題,更值得關注。 

  為了對照目前經濟的缺乏方向感,我們且回顧以往台灣經濟的發展戰略。二次戰後,台灣只能出口香蕉和鳳梨。當時的發展戰略是以農業支持工業,藉外匯貿易保護措施扶植民族幼稚工業。舉凡土地改革、肥料換穀、隨賦徵購、田賦徵實等措施,都有助於達成農業支持工業的目標。複式匯率、進口管制、外匯分配制度、優惠資金融通、善用美援物資等措施,對於扶植幼稚工業也功不可沒。 

  台灣工業粗具規模與競爭力之後,以出口帶動成長遂成為新階段的最高戰略。在此戰略下,《獎勵投資條例》、租稅減免、鼓勵出口措施、簡化匯率、外銷低利貸款、設立加工出口區、壓低台幣幣值等措施,就是當時的有效政策。 

  一九八七年台幣被美壓迫大幅升值之後,放寬外匯、金融管制,放棄勞力密集產業,代以技術密集產業,遂成新的發展戰略。台灣電子電機產品開始贏取一席之地,勞力密集產品則藉兩岸開放往來外移大陸。 

  回顧前述幾個階段,台灣的經濟戰略都清楚明確,政府政策雖難免留下副作用,但也都一貫、一致且能達成戰略目標。台灣經濟的傲人表現,雖然得利於清楚明確、符合比較優勢的戰略目標,但更深層的促成因素又涉及內、外兩層背景。 

  外在背景是:韓戰以來,美國刻意扶植台灣,想打造台灣成反共堡壘。舉凡美援來台、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等策略,都是美國直接、間接支持的。當時美國正值長期經濟繁榮,有能力也有意願支持台灣經濟。(一九八○年代,台灣對美貿易依存度高於日後台灣對陸的依存度,當年卻沒人擔心台灣“喪失主體性”。) 

  內在背景是:國民黨敗退來台,發展經濟成為穩定政權的當務之急;照顧底層民眾、利用財團但不為財團所用的思維,充分融入各階段的發展策略。台灣經濟因此能兼顧成長與公平。又因為當時大陸仍在摸索發展道路,國力尚未崛起,所得水準遠遠超前的台灣,擁有好整以暇的發展空間。 

  大陸改革開放成效顯現之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反而墜入瓶頸。一來,大陸開始產生磁吸效應,台灣產業外移速度快於產業結構轉型速度。二來,美國國力相對下降,自顧不暇,無法再支援台灣。三來,台灣島內藍綠對峙,民主淪為民粹,對北京深懷疑慮,統獨對抗阻礙經濟理性。台灣從此看不到大開大闔、深謀遠慮的經濟戰略。 

  美、中國力的此消彼長,已是事實。以往台灣經濟依附美國,水漲船高。兩岸地理距離比台、美更近,但現在大陸的水雖漲,台灣這艘船卻遲疑不願靠近。我們的經濟政策因此很難關照全局、很難符合經濟理性。近年台灣投資低迷,卻拒絕陸資來台,就是一例。 

  除了善理兩岸關係之外,貧富關係也是制訂長遠戰略前不可不先面對的難題。如果坐視富人圈地謀利,受薪者與資本利得者的稅負不成比例,台灣離均富境界就越來越遠。在此氛圍下,任何討論油電漲價的議題,都顯得不公不義,也難有共識。 

  長期經濟問題沒有萬靈丹,正面看待兩岸關係、理順貧富關係之後,台灣經濟自會找到活路。追求歷史定位的馬英九,在這連任一周年的日子,請慎思。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