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吳伯雄任重道遠 開啟兩黨政治對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3 07:50:25  


  中評社台北6月13日電/今年四月廿一日馬英九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被詢“兩岸是否可能開展政治對話”時還表示大陸對此已表示應“穩中求進步”,不會給任何壓力…台灣與對岸的政治對話時機仍不成熟,“大家都沒有一致的意見,那又何必急?”他又說“過去談判了十八項協議,多少會碰到政治問題,但都解決了;若特別要進行政治對話,那要談什麼?”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上述說法言猶在耳,日前馬英九刻意在“總統府”會見吳伯雄等國民黨代表團一行,而且主動向媒體公布,期許此行能順利達成交付任務,凸顯了吳伯雄榮譽主席此行所具的正式代表性。此一動作,自然有正式告訴北京,此團訪是經過“中華民國”政府授權的中國國民黨訪問團,因此,這次吳伯雄的訪問應該可以被定位為兩岸首次的政治接觸,而吳伯雄與北京高層,以及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對話,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兩岸首次正式公開的政治對話,不論其內容為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按媒體披露此次對話範圍,包括:未來兩岸關係開展、兩岸交流、兩岸ECFA後續談判、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等;另外,雙方可望交換意見,討論“下半年國共論壇是否列入兩岸政治對話相關議題。”詳細分析起來,這裡有實有虛,虛且不論,“未來兩岸關係開展”以及“下半年國共論壇是否列入兩岸政治對話相關議題”,是“實”的部分,因為“陸委會”只處理現實問題,而“未來兩岸關係開展”及“國共論壇列入兩岸政治對話”這一部分是“總統府”規畫,由此觀之,此次馬英九委託的真正議題,就是兩岸如何經由兩黨搭橋開啟兩岸初期的政治接觸與政治對話。所以馬英九才必須在會見吳伯雄等人時三度強調“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 

  借“現在推動兩岸互設辦事處”為例,他認為這是“具有高度政治涵義”的兩岸關係的重大措施,“但兩岸之間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因為在“憲法”架構下,“不可能把大陸看做是一個國家”。因此,不會把雙方設立的辦事機構當做“外交使領館”。這是在台灣極敏感、在兩岸極關鍵的政治表態,是以“憲法”將在野黨一軍,也是以“憲法”表自己的態,安對岸的心,因為提出自己的“憲法”,正是回應了中共去年七月底,提出的“一中框架”中所說:“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確認這一客觀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以便吳伯雄在與北京對話“未來兩岸關係開展”時,可以擁有更清楚的空間。 

  馬英九同時回顧了二○○八年的往事:五年前吳伯雄率團去大陸,就在他就職十幾天後,有機會與當時的中共最高領導人見面,確立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方向,這點對兩岸關係有非常大的貢獻。馬英九預祝吳伯雄任務成功,帶回雙方關係往前邁進的好消息。 

  這裡就暗示了吳伯雄此團的重大意義,開啟兩岸執政黨的政治對話,同一團的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表示,政治對話由民間開始最自然,就像當初兩岸協商直航,“讓民間先談出成果,等水到渠成再由政府來接手”。 

  盱衡整體國際形勢,前瞻亞洲的變化,馬英九的決定是正確的,鼓足勇氣,終於踏出了這一步,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顯然是健康而理性的關鍵作為。我們在此要提醒的有: 

  第一、如果馬英九真正對兩岸的政治對話、政治談判的必要性想清楚,認定此一政策是對台灣發展有利,那就必須以推動ECFA的勇氣,動員政府,發動精英去引導民意,影響民意,專注精力和資源,促其實現,以安民心,以化對立。萬萬不可半途而廢,既失民心,又傷兩岸。 

  第二、切忌以“兩黨政治對話”為餌,換取某些政治利益,而沒有真誠推動兩岸關係政治對話的後續行動,甚至再以台灣民意、社會民調為藉口,走回民粹老路,則陷伯公於不義,陷台灣於孤立。 

  第三、推動變化,各種壓力在所難免,責難在所難免,化解壓力之道,除了誠心誠意的溝通,適時地公開透明之外,區別馬英九與馬主席,真正調動中國國民黨的精神資產,為台灣,為中華民族提出戰略規畫,以之因應北京;以“中華民國”政府的戰術作為,確保台灣的價值,台灣人民的幸福,則全民、全黨都會成為調整兩岸關係的後盾。


    相關專題: 吳伯雄率團訪問大陸 習吳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