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專家“解密”湖南家譜 六成人口是江西移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2 14:02:46  


  中評社香港7月12日電/你知道湖南有多少姓氏,你的姓氏家族從何處遷徙而來?你知道為何湖南人叫江西人為“老表”?

  7月初至8月26日,湖南圖書館將舉辦家譜展,古籍版本專家、湖南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尋霖7月14日下午3點將在湖南圖書館舉行講座,為你解密“家譜”。7月10日,記者提前採訪了尋霖。

  湖南家譜又多又好

  “家譜與正史、地方志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三大支柱。”尋霖說,“湖南的家譜又多又好,這與湘軍有著密切關係。”大部分的湖南家譜內容非常完備,體制嚴謹,只要看序,就能一目了然。這是因為清朝末年,大量湘軍攜帶大量的錢財退伍回鄉,積極投入地方公益事業,最主要的就是建祠堂、修家譜。

  湖南圖書館已收藏湖南家譜5000多部,涉及300多個姓氏,共6萬餘册。通過對這些家譜的研究,發現湖南60%的人口是從江西遷徙而來。

  其中尤以湖南名人家譜入藏較為完備。據毛澤鈞主修的《中湘韶山毛氏四修族譜》記載,毛澤東屬震公竹溪房二十派孫。族譜上可以看到毛澤東的三位夫人,分別是羅氏、楊氏、賀氏。為什麼族譜上沒有江青的姓氏?據了解,毛家修族譜時是1941年,當時族人並不知道毛澤東和江青在一起。

  從廢紙堆裡搶救出家譜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湖南圖書館就派館員常駐長沙水陸洲天倫造紙廠,從廢紙堆中搶救出大量古籍善本及家譜資料。上世紀90年代, 一些經過土改和文革歷次運動幸存下來的家譜開始出現在文物市場的地攤上,湖南圖書館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部門,撥專款對家譜進行搶救性保護。

  專家:民間修譜熱終會消失

  尋霖稱, 新中國建立之初,隨著舊的宗族制度被打破,作為宗族制度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的族譜也隨之被拋棄。改革開放以後,民間修譜進入全面恢復及創新時期,但此時家譜只限於敬祖、聯誼等作用。在尋霖看來,家譜生存的社會土壤已不複存在,最終會消失。

  (來源:三湘都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