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冠中書展座談 本土寫作實為跨越語言隔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2 01:07:51  


陳冠中率先發言(中評社 楊天攝)
  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記者 楊天)如何解讀華語寫作、本土寫作,香港書展昨日進入第五天,書展年度作家陳冠中先生偕同梁文道、馬家輝、廖偉棠各位名家大師一同與書迷們就“華語寫作、本土寫作”進行了分享。香港書展主辦方更有陳冠中生平相關展覽,詳細的列舉了陳冠中的各項作品以及對香港社會的影響。

  座談會伊始,陳冠中便表示,對於本土化來說,首先就是身份的認知。有人將他叫做“國際作家”,亦有人稱他為“漢語作家”。他表示,“漢語”這個稱呼有著太強的民族性,在中國內部另有藏語等其他民族語言,不可以偏概全。而在海外地區,中文又被稱作“華文”。其中的“華文”、“中文”、“漢文”所代表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國際”作家的這個稱呼就不太合適了。

  中國內地早三十年代就展開了白話文運動,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與此相反的是,香港的文言文卻保留的較好、研究也更加深入。在20世紀後半期,香港市井之間很多流行的通俗文學乃至於情色小說都是以文言文為載體的。

  關於語言對文學產生的影響,梁文道亦發表了其獨到見解。他提到,台灣當年進行的“國語運動”倡導台灣人講國語,也影響到了當時的一些台語的寫作。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來講,國語字正腔圓的發音學起來是很困難的。加之彼時的“國語”同如今台灣的國語乃至大陸的普通話都有很大不同,更加大了學習這種語言的困難。

  這也引出了中國歷史上語言的分類與演化。在古代,不同地區的中國人講著各自的方言,但寫出的文言文卻是統一的。即便是現在,亦有很多廣東的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講廣東話,寫作時使用白話,這種不同類語言的轉換經驗,正是千年以來祖宗積攢下來的。

  在歷史上,白話文運動雖然是一場文字改革,但其中卻隱含著十分濃重的民族主義色彩。白話和文言與歷史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梁文道以日本歷史為例,指出日本的老一輩作家對漢文極其精通,其作品亦多為漢詩、漢文。但日常所用口語卻與漢文截然不同。而後於社會底層的販夫走卒以及女性之間流傳的假名文學,慢慢成為日本語言的主流,進而演化成日本民族的身份認知。同樣的情況在越南、韓國也有所出現。大量的事實都證明,通俗的白話文運動往往都帶有民族主義色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