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埃及為何越來越不喜歡美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3 10:27:48  


  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7月15日,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對埃及進行為期兩天訪問。這也是自7月3日軍方推翻穆爾西政權後,美國首次派高官訪埃。但無論是埃及穆兄會等伊斯蘭組織,還是穆爾西反對者,都拒絕與伯恩斯對話。伯恩斯此訪遭遇不少冷遇。按理說,埃及是中東除以色列之外接受美援最多的國家,但埃及國內反美情緒卻日漸高漲。

  《大眾日報》刊文稱,這種現象看似費解,實則一點也不難理解。

  首先,美國在埃及變局中兩面三刀、實用勢利,使美國在埃及國內形象日漸受損。穆巴拉克政府過去一直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支柱,但當2011年穆巴拉克處境艱危時,美國卻站在抗議者一邊“拉偏架”,宣稱埃及應進行政治轉型,敦促穆巴拉克不能“動粗”,甚至鼓動埃及軍方廢黜穆巴拉克,並最終導致穆巴拉克政權垮台。2012年穆爾西上台前,美國就暗中資助穆兄會。穆爾西上台不久,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也訪埃示好。但這次穆爾西被軍方政變趕下台,美國卻保持沉默,至今不肯用“政變”這個詞,對埃及的軍事援助也未取消。美國在埃及變局中頻繁“變臉”,表明其對埃政策根本沒有是非感,而完全是機會主義和實用主義。說到底,美國根本不在乎埃及是否實現民主,而主要是看現政權是否親美,同時當權者能否穩住局面。只要符合這兩條標準,誰來掌權都是一樣。當年敦促穆巴拉克下台,是因為穆已無力穩住局面;此前與穆爾西接觸,則是因為穆爾西不那麼反美;對埃及軍方政變不置一詞,同樣是因為軍方完全符合上述兩條標準。但正如埃及學者評論的那樣,美國決策者過於急切地想要把全部籌碼壓在獲勝政黨一方,而忽視了實力相對較弱的政治對手。結果由於埃及政局變化太快,而使自己“裡外不是人”,見風使舵、落井下石的秉性暴露無疑。越來越多的埃及人由此認識到:美國在關鍵時刻根本靠不住。

  其次,與美國關係過於親密,實際上嚴重損害了埃及的國際地位。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主要的國家。上世紀50-60年代,以納賽爾為代表的老一代阿拉伯領導人,注重依托本國民眾和阿拉伯世界,英勇抗擊西方列強和以色列,不僅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管轄權,在國際上也被公認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埃及國際威望達到峰值。從薩達特執政時期開始,埃及轉而奉行“親美疏蘇”政策,此後又在美國斡旋下與以色列單獨媾和。穆巴拉克基本沿襲了薩達特的外交路線,熱衷於充當阿以之間的“潤滑劑”,以及美國維護中東戰略利益的“墊腳石”。但是,埃及以放棄阿拉伯世界團結為代價的親美親以政策,實際是“獵鹿博弈”中率先脫離隊伍,獨自去捕捉野兔的獵人。從短期看,埃及收回西奈半島,並因充當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美國橋梁而左右逢源。但長遠看,這種親西方外交損害了埃及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埃及依托阿拉伯世界生存的傳統地緣政治格局也被根本改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