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對孔子思想中“時”的認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28 09:26:16  


 
  “時”與“仁”交融會通
 
  孔子主張遇事依時而定,靈活應對,但這絕非沒有原則地肆意妄為。其實,在孔子思想中,“時”與“仁”是交融會通的,依時而定的所作所為,正是為了爭取實現仁道的遠大理想。
 
  《論語.陽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叛亂,召孔子去,孔子答應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擾是叛臣,反對孔子去。孔子說:“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給我機會,我是不會錯過時機的,我將會使周文王、武王的仁義之道復興在東方!由此可見,孔子的“時”是和他所主張的“仁”密切相關的,為了實現仁道的遠大理想,有時需要採取靈活變通的手段。
 
  從對管仲的評價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時”與“仁”的交融會通。對於君臣關係,孔子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這裡把“事君以忠”作為對臣下的要求。但當論及管仲時,孔子卻沒有拘泥於成見。歷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輔佐公子糾,當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繼承君位後,召忽自殺以殉,而管仲卻成了齊桓公的宰相。子貢從常理出發,認為管仲的行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並不這樣看,相反,他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統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認為正是由於管仲,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並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著這一恩賜。這裡,孔子把對人民、對天下一統有大德的政治作為稱作仁。這的確是孔子的遠見卓識,他第一次明確了仁不僅是個人品德,而且還應包含政治作為。這正反映了孔子在評判人物時順應潮流、依時而定的“時”的觀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