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河報重要版面刊登署名永春文章:觀猴有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30 09:30:14  


  中評社香港7月30日電/今年4月中旬,我到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景區,觀看那裡的獼猴群。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第五次到那裡觀看獼猴群。

  濟源市位於太行山南麓,分布著十多個野生獼猴群,被稱為“太行獼猴”,是我國緯度最北的獼猴群。原來這裡只有1000多只獼猴,現在已發展到3000多只。上世紀90年代初,濟源市為發展旅遊業,開發了以看猴觀景為主要內容的五龍口景區。之所以稱為五龍口景區,是因為明清時期,人們開挖了廣惠渠、甘霖渠、廣濟渠、永利渠、利豐渠等五條河渠,引沁水灌溉農田,形成了五龍分水的態勢。景區管理部門聘請匡書明老人來調教猴群,供遊客參觀。前幾次去的時候,都是由“猴司令”匡書明老人陪同介紹。他是河南南陽人,是五龍口風景區的馴猴“鼻祖”。南陽人素有養猴、馴猴的習俗,不論是過去走街串巷的耍猴人還是現在海南島猴島的馴猴員,大多來自南陽。這次我到五龍口景區,得知匡書明老人已不在人世,聽後不勝唏噓。讓人欣慰的是,他的兒子匡三傲已經接過了父親的班,繼續馴化和照料這裡的獼猴群。通過幾次近距離的觀察,以及匡氏父子的介紹,我對獼猴的習性和組織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在動物分類學上,猴子與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是動物界中與人類血親比較相近的一個物種。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人類進化早期必然會呈現出與猴子等靈長類動物相似的某些行為特征。因此,觀察猴群的生活習性,有助於我們深化對早期人類社會的認識。通過多次觀猴的啟發,一直在思考以下幾個問題,願請讀者賜教。

  關於原始社會平均分配食物的問題

  對於原始社會的分配問題,學術界普遍認為,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沒有剩餘產品,沒有私人占有制,沒有剝削,社會成員平均分配勞動果實,於是得出了“原始社會平均分配食物”的觀點。這一觀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該書寫道:“當時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極低,微少的食物是平均分配的,別的辦法也不可能。因為勞動產品只能勉強滿足最迫切的需要。假如原始公社有一個成員分得多些,超過每人平均應得的份額,另一個人就會餓死,因此,平均分配共同勞動的產品是不可避免的。”該教科書被翻譯成中文後,這一觀點被國內學者廣泛接受,成為描述原始社會分配狀況的主流觀點,並被當作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國內不少經濟學方面的教科書一直沿用這一觀點。但通過對猴群的觀察,對這一觀點很難苟同。在濟源觀看獼猴群時,匡書明老人曾經向我介紹,太行山的野生獼猴群,原來冬天沒有食物可吃,躲在山洞中過冬。後來開發成旅遊區,為便於遊客近距離觀猴,開始用紅薯、花生等食物吸引猴群下山,並用哨聲訓練猴群,每次提供食物時都要吹哨。經過觀察發現,每一次進食,都是猴王大搖大擺地下山先吃,其他猴子不敢靠前,等猴王吃足離開後,才敢上來揀吃剩餘的食物。如果發現哪只猴子不懂“規矩”,猴王就會對它進行嚴厲懲罰,其“特權”意識非常明顯。因此可以說,在猴群中並沒有產生公平正義的意識,更不可能形成公平正義的分配機制。通過這一現象可以推測,原始社會初期,在生產力低下和食物極為短缺的情況下,人們可能也很難遵從公平正義的原則分配食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