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香港食安中心:吃炒菜可致癌 倡蒸煮或生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30 17:01:21  


  中評社香港7月30日電/香港提倡健康飲食,多菜少肉,但原來炒菜亦會釋出致癌物“丙烯醯胺”,更占人體總攝入量44.9%,過量攝取恐產生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食物安全中心29日公布的研究結果指,研究的蔬菜中,以炒翠玉瓜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每公斤含360微克,其次的是炒蒜頭、洋葱及通菜等。中心建議,市民應避免長時間以高溫烹煮食物,另亦可考慮在炒菜前先灼菜1分鐘,或以白灼或蒸的方法烹煮,部分蔬菜亦可在清洗後生吃。
 
  薯片丙烯醯胺每公斤680微克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29日公布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的第六份報告,分析被抽樣研究的133種食物、逾千個樣本的致癌物“丙烯醯胺”的含量。結果發現,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平均每公斤含680微克,其次是炸薯條,每公斤390微克。但是最值得關注的是,被視為健康食材的“蔬菜及蔬菜製品”,卻是人體從膳食中攝入丙烯醯胺的主要來源,當中高達44.9%更源自炒菜。
 
  在炒菜中,以炒翠玉瓜釋出最多丙烯醯胺,每公斤含360微克;其次是慣常起鑊用的蒜頭,每公斤含360微克;還有洋葱(150微克)、通菜(140微克)、燈籠椒(140微克)。但是,亦有部分炒菜的丙烯醯胺含量低於每公斤10微克,包括莧菜、苦瓜、西洋菜、菠菜和唐生菜;生吃、白灼或蒸的蔬菜如西生菜、青瓜和節瓜等甚至未有檢測到丙烯醯胺。
 
  中心顧問醫生何玉賢指出,近年研究發現,食物經高溫處理或烹煮,食物內的游離“天門冬醯胺”會與“還原糖”產生反應,形成丙烯醯胺。“實驗結果顯示,炒菜時溫度愈高、時間愈長,產生的丙烯醯胺會愈多。而蔬菜含有愈多天門冬醯胺量,則越容易釋出丙烯醯胺。但同一款蔬菜,出於不同批次和季節,其丙烯醯胺含量會有異”。
 
  何玉賢說,一般港人每日從膳食攝入丙烯醯胺的分量為每公斤體重0.21微克,最高為0.54微克,“雖然較外國低,一般港人的暴露限值均遠低於國際標準10,000,表示有影響人體健康的風險,故值得關注”。他續指,外國研究發現,丙烯醯胺會對實驗動物產生神經系統毒性作用,並且會影響生殖和發育。然而,流行病學研究未能提供一致的證據,證明人體從膳食中攝入丙烯醯胺的水平與癌症發病率呈正相關。
 
  何玉賢表示,市民應保持均衡和多元化飲食,每天應進食最少3份蔬菜,不應吃過量薯片和炸薯條等煎炸食物,亦應避免烹煮食物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市民可考慮在炒菜前先灼菜1分鐘,或以水煮或蒸的方法來烹煮蔬菜,部分蔬菜亦可在清洗後生吃。而煎炸食物,市民則應避免以過高油溫長時間烹煮,並避免進食燒焦或顔色過深的食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