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街頭竪立的“中國夢”公益廣告 |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香港《南華早報》8月19日載文《中國夢依然觸手可及》,摘要如下:
隨著中國經濟漸漸失去動力,許多人質疑有可能宣告“中國夢”走向終結的嚴重結構性問題被掩蓋了。最近一期《經濟學家》周刊的封面圖片是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陷入泥潭。
首先浮上人們心頭的疑問是,中國能否維持低於7%的經濟增長率卻不遭遇大難。北京大學的邁克爾.佩蒂斯教授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率必須降至3%才能完成朝著私人消費的再平衡。然而,高盛資產管理部前主席詹姆斯.奧尼爾認定,中國7.5%的增長目標依然是可以實現的。
對以下數據的分析或許會讓答案更清晰。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1年消費為中國的經濟增長貢獻了55.5%,高於投資和淨出口。2012年前三個季度延續了這一趨勢。此外,《麥肯錫季刊》的一份報告顯示,中產階層消費者——家庭收入在9000美元至3.4萬美元之間的群體——占城鎮人口的比例從2000年的4%上升到2012年的68%。而且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稱,中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
實際情況是,隨著工資大幅上漲和醫療等社會服務的改善,可支配收入快速上升的中產階層人數激增。與此同時,中國正推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領頭的是內陸省份三四線城市。內陸地區的經濟機遇增加有助於改革戶籍制度。這是結束約2.4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社會和經濟邊緣化狀態所必需的,它將吸引這些人回到故土。
第二個疑問是,在出口下滑的情況下,中國會不會有足夠的就業機會來刺激擴大消費。雖然官方公布的失業率十年來一直停留在4%左右,但這隱瞞了低技術含量工種的大批裁員和每年數百萬大學畢業生的低就業率。然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服務業就業崗位的強勁增長和私營部門迅猛增加的機會抵消了這些問題。雖然2013年第二季度的勞動力需求同比下降了2.8%,但每100個找工作的人仍有107個就業機會,尤其是在中西部省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