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為何要與大陸統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0 00:17:08  


 
  利益的規模性。當今人類經濟活動複雜,許多工業的生產,是小型經濟體所不能負荷的。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軍火工業,小型經濟體就不可能在太空建立全球定位系統、製造航空母艦、維持龐大的航母艦隊。中國大陸是一個相當全部歐洲的經濟體,統一後我們台灣將享有兩岸龐大經濟體所形成的經濟規模效益。

  就以電子產業為例,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全球共關閉了約50家晶圓廠,但台灣沒有廠商關閉。中國大陸家電品牌廠商組團2009年從台灣採購34億美元液晶體電視面板,2010年採購43億美元,2011年採購40億美元。大陸政策性大採購,不但使當時台灣工業園區放“無薪假”的員工能重新恢復工作,及後景氣稍見復甦,因為全球關閉了50家晶圓廠,所以全球新增訂單絕大部分就都轉到台灣,使得台灣2010年對世界的整體貿易總量激增至5,258.4億美元,其中台灣對大陸(含香港)輸出1,147億美元,台灣享受771億美元的順差。

  至於自2008年7月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台觀光,去(2012)年大陸旅客來台居然高達258萬人次(不包括香港和澳門),較2011年增長45.0%,增長幅度居客源市場之冠,遠高於世界觀光組織(UNWTO)預估2012年全球旅客約3%-4%的增長率,預估將為台灣創造約1,000億新台幣的觀光外匯,這在四年前是不可想像的。當然,陸客來台觀光使得考導遊的人數也跟著飆升,觀光局統計2012年報考導遊人數高達52,986人(2011年為38,800人),其中88.0%是考華語導遊執照。同時在旅遊業,許多司機就自己籌資或合夥集資,購買遊覽車,自己當老闆,這在開放陸客觀光來台前,也是不可想像的。

  上述帶給台灣的巨大經濟利益,就是立足於內地龐大經濟體的規模性。

  利益的持續性。講到這,當然有人會問,那將來如果有一天真的統一了,這些好處會繼續嗎?這個問題必須從歷史中找答案,那就是清朝時兩岸同屬一國的整整兩百年間,北京在政治上是對台灣實施讓利的優惠措施,例如相當於今天高等文官考試的科舉考試,不但公平開放並以優惠方式保障台灣人參與全國性的國家治理。

  中央政府這種對台灣在高等文官科舉考試上的優惠政策,實際上起源於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思維。大家都知道,自秦朝一統天下後,基本上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多省籍的大國,我們中華文化一向認為“日無私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也就是說,中央執政的氣魄,就如同太陽覆照大地,公正無私地普及任何地方,故對偏遠的地方,朝廷援例會制定優惠政策予以特殊照顧。

  鑑往知來,大陸過去會優惠台灣、今天也正在優惠台灣,相信明天也會優惠台灣。更何況,還有香港和澳門,台、港、澳都是近代歷史遺留的特殊情況,大陸肯定會持續其優惠台灣的政策。

  利益的區位性。歷史反覆證明,因為台灣如此靠近中國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命運註定兩岸的連結,命運註定台灣享有地理位置與大陸鄰近的好處。歷史上,兩岸只要撤除敵對的政治狀態,台灣經貿立即依託大陸發財致富。例如330年前的1683年,鄭成功孫鄭克塽納土輸誠,結束兩岸軍事對立,兩岸經貿迅速發展,二十年間台灣就融入對岸大陸的沿海貿易圈,當時台灣特產糖大量向內地輸出,甚至遠至天津,一片經濟繁榮景象,為十八世紀對岸閩粵的移民台灣狂潮提供了物質基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兩岸中日戰爭軍事敵對狀態結束,1946-49年間兩岸貿易飛躍成長;20年前,1990年代兩岸關係解凍,兩岸經貿發展密切一日千里,目前每年為台灣帶來約七八百億美元順差的巨大經濟利益,我們更是有目共睹身受其益。

  台獨教化與兩岸統一的時代責任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如果說今天支持兩岸統一是因;相信現在與未來,兩岸的統一過程中每位民眾都是受益者,這就是果。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在這個歷史機遇中,我們也擔負著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今天台灣社會產生嚴重的統獨認同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大家都知道,就是李、扁執政二十年的台獨教化。

  兩岸體制斷裂。在這個改變國族認同的過程中,李扁是憑藉什麼,居然在短短20多年間完成改變部分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本人認為台灣與母體中國大陸的斷裂,即兩岸體制斷裂和兩岸記憶斷裂,為分離主義者提供了平台。關於兩岸體制斷裂,包括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年及“中華民國”遷往台灣的兩岸冷戰隔絕。後者借“中華民國”的存在,使獨派在執政時,得以利用台灣與母體中國大陸分離的兩岸體制斷裂(division system),將其運作機制化,例如藉要求國際空間為由行台獨之實;藉由軍購將對岸視為假想敵,將“內地敵國化”;藉由通關之護照查證程序,將金門和廈門的小三通“兩國化”;藉由“總統”的外交出訪強化台灣國家位階。

  兩岸記憶斷裂。獨派就利用近代台灣遭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曾經與母體中國大陸分離的兩岸記憶斷裂,以抹煞歷史和曲扭歷史的方式,解構台灣民眾對祖國的認同。例如將我國固有的省籍地方意識提昇為國家意識,並與台灣分離主義與本土意識相連結,藉強大的公權力,以“台灣第一”“台灣優先”為理由,型塑向台獨傾斜的“台灣主體意識”。眾所較知者,莫過於教育部修改歷史教科書,藉學校教育灌輸下一代台灣民眾的分離意識,甚至還更進一步地在學校藉推行國防教育課程,將內地投射成假想敵,誤導台灣下一代的認同。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2000年11月,坦言他自1988年繼任總統以來,其工作重點大致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動民主化。“台灣的民主化非以‘台灣認同’及‘台灣本土化’為主軸不可”。李登輝扭曲台灣本土化與台灣認同的真正意義,將台灣認同化與分離主義掛勾。因為我們忘記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所以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好似台灣民眾沒有認同台灣是因為大陸反對台灣民眾認同台灣,好似大陸反對台灣本土化,從而激發人類潛意識的逆反心理。

  清朝對認同台灣的肯定

  事實上,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歷史上清朝時大陸不但沒有反對台灣民眾認同台灣,反而是以科舉制度肯定大家認同台灣。因為清政府在科舉名額優惠台灣的政策下,台籍進士、舉人和秀才中,許多人就是受益於其台籍的身分,這自然增加了台灣人的台灣地方意識,也就是說清朝是以制度肯定台灣民眾對台灣的認同。

  此外,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台灣人98.3%是移民,是漢族移民。在中國內地的社會習俗中,漢族總是認同自己的族群、省籍,甚至是自己出生的鄉里。在十八世紀的移民台灣狂潮中,移民們不僅認同“省籍”,甚至也認同“次省籍”如福建的漳州與福建的泉州。所有這些台灣的內地移民,他們彼此間“同鄉井如骨肉,疾病相扶,死喪相助”。但我們中華文化中有“日久他鄉即故鄉”的傳統,所以就廣義的地域觀念,台灣人的認同與台灣本土化意識也就油然而生。此外,早在十八世紀,台灣官員在審理罪犯時,犯人要記載籍貫,不少犯人早就表明自己是台灣人、是台灣白河人,故台灣民眾早在十八世紀初就開始認同台灣了。也就是說,大陸從來就沒有反對台灣民眾認同台灣,並且如前面所提到的,清朝科舉考試優惠台灣名額的制度,更強化了台灣民眾對台灣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