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專譯:中國航天不遭猜疑難 中美不接觸也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02 01:20:32  


  中評社香港10月2日電(記者 黃博寧編譯報道)英國雜誌《經濟學人》9月28日刊登文章認為,儘管中國第一次將自己的宇航員送上天比美國晚了將近40年,但嫦娥3號火箭預計年底發射,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在北京落幕,中國太空實力已得到承認,但中國繼續發展航天技術不遭猜疑難。雖然美國禁止與中國有太空技術的交流,但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也參與了在北京舉行的大會,雙方不交流也難。

  文章編譯如下:

  蘇聯是1961年,美國是1962年,中國人是在2003年。中國宇航員用了這麼久才加入“可以繞地球宇航員”的名單,但現在的中國確實是空間強國,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Federation)在北京舉行就是標誌之一。

  世界各國的空間機構都會參加國際宇航大會。宇航大會上,大家探討的議題從最新的火箭設計、微重力如何對甲狀腺產生影響,如何最好地開採一顆小行星,到如何在油箱上焊接金屬。

  是的,一切有用的東西。但是,太空旅行從來都不只是科學,也是外交的組成部份。因此,宇航大會也是各國官員相互打探小道消息,宣佈他們計劃的時機。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馬興瑞表示,中國的無人月球航天器嫦娥三號火箭將於12月初發射。這意味著,如果一切順利,中國航天器將在月球表面漫遊,採集和分析月表土樣品,還將對恒星進行紫外線觀測。也是提醒世人,中國人遲早是要登月的。
 
  馬興瑞還證實,中國將在2020年之前建立永久空間站。這類空間站造價昂貴,科學意義上將效用不大,但卻有外交意義。馬興瑞也在演講中提到,歡迎各國的客人去中國空間站參觀,但外國人需要首先學習中文。這與美國國際空間站不准中國人進入形成對比。但是對於外界關心的軍事化空間站的問題,馬興瑞沒有評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