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黃金周”陋習看國民性改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09 09:13:25  


10月1日清晨升旗儀式結束後,天安門廣場垃圾隨處可見。
  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美國《僑報》10月8日載文《從“黃金周”陋習看國民性改造》,摘要如下:

  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總有一個在擁堵。這就是剛剛過去的中國國慶“黃金周”的寫照。難得享受公共假期的中國人,出門觀光休閑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區;繼續如常工作的人們,成了旅遊亂象的看客,為上演諸多醜習的“審醜之旅”頓足嘆息,堵在心裡著實發慌:中國人何時能夠恢復禮儀之邦?

  國慶首日,天安門廣場的陰雨清晨,11.5萬人觀畢升旗留下了5噸垃圾,“舉頭看升旗,低頭扔垃圾”是為“美談”;由此而下,九寨溝景區裡人潮汹湧的遊客滯留“攻陷”售票處,景區管理大有問題,而細究滯留的源頭,原是一些遊客們打亂正常的乘車秩序,半路截車群體效尤致堵,正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軍功章上自有游人的一半。再至種種細節,攀花踩草、與虎拔河、刻樹留名、爭座打架、打罵遊客、隨地方便,等等,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人審醜疲勞。

  是的,“黃金周”終究是混亂的,甚至與生俱來。在這樣一個泱泱人口大國,集中安排休假,有限的景區,龐大的人流,魚龍混雜一處,種種劣習、不文明自然聚集展示,這也是客觀使然。而傳播媒介對負面新聞的偏好,過濾信息的技巧亦有助力。正是兩者兼而有之,使得“黃金周”,年年歲歲景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以天安門的5噸垃圾為例,鮮有媒體關注那些垃圾是摻了當時霖霖大雨的水分的,歷年來國慶首日天安門廣場的垃圾分量已經有所下降也罕有垂注;又至文明的細節,有女子默默撿起粘在地上的貼紙,也有男子救起落水母子而不留姓名,還有同樣是天安門廣場上,那些拿著礦泉水瓶專程扔進垃圾筒的身影,卻成了沉默的大多數。或許,這就是中國“黃金周”的真實,不文明被凸顯,而文明被遮蔽。

  自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明素質以至國民劣根性,已有無數先賢疾呼痛斥,梁啟超的《新民說》,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陳獨秀的《新青年》,乃至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更有近人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洛陽紙貴,都是對這個講求“禮義廉恥”文明國度的痛惜。他們對中國人素質不堪的剖析指責,不可不謂深刻、淋漓,改造國民性的方案不可不謂具體、建設性。但百年來陋習如故,是罵的不夠?問題在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