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49年王若水疑惑:毛澤東為何喜歡脫褲子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12 11:51:00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王若水簡介:筆名王澈,祖籍江西泰和,出生於上海,4歲時舉家遷居湖南,抗日戰爭爆發後,舉家逃難到四川。高中時就讀於雅禮中學。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共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50年後,歷任《人民日報》理論組編輯、評論組組長、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理事,《哲學研究》雜誌編委,遼寧大學榮譽教授。是中紀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褲子系於腰間,附於雙腿之上,前遮生殖器官,後掩排洩孔道,不免讓高貴人士視為不雅之物。幾百年前的英國紳士們,在社交場上提到褲子的時候,常用indescriables(不能夠描寫的東西)、onemustnotmention’ems(決不可以提及的東西)或unspeakables(別說出來的東西)等委婉語來指代。陳原解釋說:“那時上流人等神經過於敏銳,或者說他們都是假道學之流。一提到褲子,就會想入非非,竟至於想到不道德行為。”如果某些中國人,像魯迅說的那樣,一看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私生子,那麼,這些英國紳士的想象力也不過爾爾,其特異處不過是用想象力跨越了一座大山——脫。

  上世紀四十年代,這座大山被中國的現代“愚公”搬走了,“脫褲子”不但堂堂正正地上了黨報,騰於眾口且響徹會場,而且還向縱深發展——先是從“脫褲子”聯繫到“割尾巴”,後來又走向了全面化——“洗手洗澡”。

  1942年3月9日,《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由胡喬木撰寫、經毛澤東修改的社論:《教條與褲子》,社論批評某些領導幹部和留蘇知識分子在整風運動中不能觸及自己:“他們高叫道,大家要洗澡啊,大家要學習游泳啊,但是有些什麼問題發生在他們的貴體下,他們總是不肯下水,總是不肯脫掉褲子。”“有些好心的同志說,褲子是要脫,但是只能秘密地脫,在群眾面前脫不但有傷大雅,而且敵人和反共分子還會在旁邊拍手。”這裡的“褲子”和“脫褲子”都是比喻,“褲子”相當於遮羞布,“脫褲子”是把羞處露出來。羞處指的是教條主義。應該說,胡喬木很有想象力,這個比喻很大膽,很恰當,也很粗俗。

  學者說,延安改變了文風,把五四時的現代白話改造成了革命白話。後者的功績之一,就是使“不登大雅之堂的村言土語,毫無阻攔地進入‘高貴’的文學聖殿。原先令文化人有心理障礙和視覺障礙的字句,從此也不被忌諱地使用……過去目為粗下的語言,以‘人民群眾’概念取得由政治保證的優勢。”“脫褲子”就是借著這個優勢升堂入室。

  “脫褲子”之粗之俗,源於生活。魯迅說,他小時候聽女傭阿長講故事:長毛占城時,“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王蒙的老爸北大哲學系畢業,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育系留學三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教育,最高做到北京市立高級商業學校校長。王蒙說他小的時候,“父親與母親吵鬧,大打出手,姨媽順手拿起了煤球爐上坐著的一鍋綠豆湯,向父親潑去……而另一回當三個女人一起向父親衝去的時候,父親的最後一招是真正南皮潞灌龍堂的土特產:脫下褲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