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魯迅的意義:文化追求是難以替代的精神資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23 11:38:33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從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看,魯迅顯然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他的文化追求及文化實踐能夠為當下的文化建設提供難以替代的精神資源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文化政策的調整,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無論是文化產業所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還是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都顯示出當前正處於文化發展的最佳狀態。然而,如果從中華民族文化建構的全局高度出發,會發現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仍然存在不足,對內沒有完全傳遞出當代文化創造的“正能量”,對外也沒有準確傳播民族文化進步的“好聲音”。造成當前文化發展偏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單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沒有充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從民族文化的現代化進程看,魯迅顯然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魯迅的文化追求及其文化實踐能夠為當下的文化建設提供難以替代的精神資源。

  作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傑出的代表,魯迅沒有局限於一己的人生設計,而是以特立獨行的方式,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在一些作家、藝術家正為個人名利苦鬥的當下,魯迅的文化選擇對當前文化發展的第一個啟示是文藝家的社會責任

  首先是“以民為本”的悲憫情懷。魯迅雖然是個性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變成絕對的個人主義者,普通大眾始終是他文學活動的關注核心。魯迅的創作一直是以廣大民眾為本位的,與社會地位最低下的農民保持著血肉聯繫,將他們物質上的貧困和精神上的不幸作為表現的對象。作為充滿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魯迅並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而是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傳統社會的陰暗面和舊式文明的殘酷性,並在對苦難現實的否定中為普通民眾尋求生存的理想境地。

  其次是“反抗絕望”的理想信念。作為知識分子群體中特殊的精神個體,作家的社會責任意識要求他們應當通過自己的創作為每個人創造一種生存的希冀,哪怕自己的生存境況如何艱辛,也應該拒絕現實誘惑,為自己的民族擎起一座航行的燈塔。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魯迅的作品雖然也流露了濃厚的絕望情緒,但是他仍然相信“絕望之為虛妄,正如希望相同”。正是在對“國民性”弱點的批判中,魯迅發現了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的精神力量。

  第三是“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魯迅生活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飽受外族入侵的時期,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魯迅沒有逃避,而是做出了最有價值的人生選擇。他既可以為了國家的未來而“肩住黑暗的閘門”,也可以為了民族的希望而“我以我血薦軒轅”,將自己的血肉之軀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