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30年心血 新加坡華人捐8000張舊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11 11:27:48


文物局總司長陳子宇(左)認為郭長水捐出的8000張舊照片是“令人驚喜的收獲”,豐富了本地的文史收藏。
  中評社香港11月11日電/新加坡華人業餘攝影師郭長水把用30年時間拍攝的8000張記錄新加坡昔日風貌的舊照片,悉數捐給國家文物局作為史料之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這批黑白和彩色照片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捕捉了新加坡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地區在發展前的原貌,當中包括德光島的馬來甘榜、白沙浮、錫京島(Pulau Sakeng)、丹戎禺、兀蘭的羅弄花蒂瑪、樟宜的甘榜許錫林等。

  國家文物局下來將分階段把照片分類、存檔和數碼化,之後可作為學術研究和展覽之用,最終會收錄在國家檔案館網站,與公眾分享。估計第一批舊照片能在今年12月上載到網上。

  文物局總司長(政策)陳子宇說:“對文物局而言,這是令人驚喜的收獲。這批捐贈包括許多以早期鄉村和外島聚落為題材的珍貴照片。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像郭長水那樣,把舊照片捐出來,既可豐富我們的文史收藏,又能與公眾分享。” 

  郭長水(67歲)退休前是公務員。他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到成人教育局學攝影,之後經常趁周末到全島各地或外島拍攝本地風貌。

  照片基本分兩大類

  喜歡寫實攝影的郭長水,捐出來的照片基本上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專門捕捉早期的甘榜聚落,例如德光島甘榜柏瑪當(Kampong Permatang)的傳統馬來浮腳屋,丹戎禺甘榜加由(Kampong Kayu)和甘榜阿蘭(Kampong Arang)的火炭交易活動等。另一類專門拍攝本地節慶,包括國慶日慶典、農歷新年的牛車水、芽籠士乃和小印度的亮燈儀式、烏節路的聖誕燈飾等。

  在拍攝過程中,他留意到德光島的馬來浮腳屋,風格與新加坡本島有所不同。這些木屋都有很長的落地窗,還漆上鮮艶色彩。有些亞答屋因木材不夠,連牆壁都是用亞答葉為建材。他的照片也捕捉村民的簡樸生活,例如他們靠捕魚為生,捕到大魚時便賣給島上餐館,再到雜貨店購買日常用品。

  丹戎禺的甘榜加由和甘榜阿蘭過去曾經是火炭交易市場。來自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的船只按時運火炭到那裡交易,負責把火炭搬上岸的都是印尼或緬甸客工。

  郭長水留意到工人搬運散裝火炭時,偶爾會有一些火炭掉落芽籠河,但這些浮在水面的火炭很快被劃著舢舨的老人撈去賣。

  留花紅“玩”攝影

  當時要把攝影當愛好是需要花錢的,除了買相機,還要花錢買底片和衝洗照片,以及花時間把照片和底片整理收藏。郭長水說,他的做法是把花紅留起來“玩”攝影,他估計每個月花在攝影的錢,占了收入的百分之五至十。

  他最早用的是中國出產的海鷗牌相機。為了省錢,他起初用價格便宜的中國膠卷,但拍出來的照片效果並不理想。

  郭長水是在三個星期前把30年心血捐給文物局,原因是兒子對這些舊照片不感興趣。把照片捐出來後,可以讓年輕一代當成研究素材,讓大家了解新加坡的歷史與過去。

  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拍的照片,有一天竟然具有文史價值,當時拍照純粹出於愛好。”話雖如此,捕捉即將消逝景物卻是他最喜歡的題材之一,每當從報章上知道某個地區或甘榜即將重新發展,他立刻衝去拍照。

  國家博物館典藏部助理研究員吳慶輝是最早聯絡郭長水的人。他說,檔案館所收藏的舊照片,戰前的部分有李氏兄弟(Lee Brothers)的作品,上世紀50年代的舊照片出自萊佛士博物院(國家博物院前身)已故院長卡爾.吉布森希爾(Carl Gibson-Hill)博士之手,60年代有黃傑夫捐出的一批舊照片,70年代有羅尼賓士樂(Ronni Pinsler)的作品,如今有了郭長水一批反映80年代的作品。

  陳子宇說,郭長水捐出的照片很珍貴,可以補充現有收藏的不足。他查了檔案館的收藏,甘榜加由的舊照片只有四張,德光島的馬來甘榜只有八張,現在多了許多照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