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美學者語中評: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前景很樂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6 00:31:04


耶魯大學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賀詩禮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中評社 郭至君攝)
  中評社香港12月6日電(記者 黃蔚 郭至君)探討信息公開和治理的“中美關係、信息公開與治理”研討會昨日在香港舉行,與會的中外專家各抒己見,不僅點出全球信息公開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還肯定中國今年在信息公開領域的相關做法,更有專家直言對中國在信息公開和政府管制的未來抱有十分的信心。

  耶魯大學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賀詩禮則在演講中表示,政府在信息公開過程中,不僅僅要提供信息,更應該向民眾說明它做一個決策的動機是什麼,要對民眾“說明理由”。

  賀詩禮認為,政府向民眾提供信息的同時說明理由,有利於拉近官民關係和廉政建設,更能推動公民社會的發展。“即使有人的意見最終沒有被采納,但有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民眾知道,他們的意見得到了政府的考慮和尊重。”

  賀詩禮對中評社記者表示,“中國政府應該多主動向外界提供信息,並與外界多交流、多說明他們的政策到底是怎樣的,因為很多人認為中國政府是一個‘黑箱(Blackbox)’,信息很難知道,不過仍然需要有一定的平衡,因為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一些信息還是需要保護,但可以公開得信息有很多,比如軍事上到底花了多少錢、具體花在了哪裡,以及中國政府未來有哪些計劃。”

  不過,“信息公開”說起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財政、軍費等方面,中國各界都面臨很大的困難。賀詩禮回應說,“這一點在實際上的確很難做到,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信息。但是,政府不應該馬上說‘不’,而是應該花點時間評估一下哪些信息可以公開。”

  不過即使政府公開信息,其信息的可信度仍涉及另一個問題,而在中美關係上,這便具體體現為兩國間在長遠意圖方面的“戰略不信任”。

  賀詩禮對中評社記者說,取得雙邊的信任需要過程和時間,因為原來中國政府向外提供的信息有限,所以外界對中國依然抱有一定程度的懷疑和不信任。“中國也需要逐步提供更多信息,參與更多雙邊會談,而不要以‘不信任’為出發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