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加坡華人多不願捐獻骨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8 11:17:59


因為新加坡本地骨髓捐獻者的臨陣退縮,讓方麗芳期盼重生的希望一度破滅,她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向捐獻者證明,他們的付出是偉大的。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方麗芳(44歲,會計師)三年前罹患白血病,需接受骨髓移植手術。然而,在找到三名幾乎百分百匹配的新加坡骨髓捐獻者後,他們卻臨陣退縮,不願捐出骨髓,導致手術無法如期進行。 

  後來在新加坡惟一一個骨髓捐獻登記處“骨髓捐贈計劃”(Bone Marrow Donor Programme)協助下,一名遠在台灣的年輕捐獻者賦予了她新生的機會。在工作人員安排下,這名台灣捐獻者的骨髓在短短八小時內就送抵新加坡。

  骨髓移植手術最終順利進行,方麗芳這兩年多來恢復良好,並在一年前重返工作崗位。

  她受訪時說,找到匹配的新加坡捐獻者時,本來以為自己很幸運,複原機會大,後來聽說他們無意捐出骨髓,頓時覺得人生一片黑暗,感到異常無助。

  “當時身處生死關頭時,我真的很希望別人能幫我。新加坡雖不大,但也不小,卻很難找到自願捐獻骨髓的人。但我也能夠理解,因為我在患病前對這些問題也一竅不通,所以不會責怪他們。”

  計劃負責人:願捐獻骨髓者難尋

  新加坡“骨髓捐贈計劃”屬非營利組織,平均每月收到約40個骨髓配對申請,其中有一半來自醫院。

  國大醫院和新加坡中央醫院受詢時說,如有病人要接受骨髓移植,院方會通過“骨髓捐贈計劃”尋找適合的捐獻者。國大癌症中心每年進行20至30起異體骨髓移植手術,中央醫院每年則有約80起,受惠者大多是新加坡病人。

  “骨髓捐贈計劃”負責人珍尼·普賴爾(Jane Prior)受訪時說,“今年我們在捐獻者中發現了72名可配對成功的潛在匹配者,這個人數比去年多出一倍,說明有更多血癌患者有機會獲救。這雖然是好現象,但在緊要關頭真正願意捐獻骨髓的人還是很少。無論是新加坡還是外國,鼓勵本國骨髓捐獻者挺身而出仍是一大挑戰。”

  普賴爾透露,今年已成功協助完成48起骨髓移植手術,付諸行動的新加坡捐獻者只有7人。而曾有數據顯示,在所有潛在匹配者中,總有約一半人數無法聯絡或拒絕捐獻。她認為,對骨髓捐獻的錯誤認識導致人們產生抗拒和恐懼感。

  她說:“一名中年男子在最近一次分享會上說,如果得病的不是他家人,他根本不屑捐出自己的骨髓。我無法認同這類觀點,人們不常接觸這些課題,因此無法意識到捐獻骨髓可以挽救另一個人的性命,這麼做的捐獻者其實都是社會上的無名英雄。”

  普賴爾一再強調,隨著醫學科技發展,骨髓捐獻的過程已大有改善,並不會影響捐獻者健康,而影視劇中演員在被抽取骨髓時呈現出的巨大疼痛感也是不實的。

  目前,注射荷爾蒙是較為普遍的抽取骨髓方式,荷爾蒙先刺激幹細胞大量形成,再以類似抽血的方式取得。“骨髓其實就像血液一樣,所需白血球在被抽取後,會再重新生長,因此對捐獻者身體不會有影響。”

  “骨髓捐贈計劃”目前有超過5萬名捐獻者,並計劃在接下來三年內招募2萬名新捐獻者。重獲新生的方麗芳說:“多一名捐獻者對患者來說,就是多一道生存的曙光,希望人們能保持開放心態,多了解骨髓捐獻的作用,幫助像我一樣有需要的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