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探月成就讓俄羅斯淪為追趕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9 08:33:38


14日,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在監控嫦娥三號落月過程。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俄羅斯《勞動報》12月17日載文《玉兔奔跑在月球》,摘要如下:

  以嫦娥三號探測器和“玉兔”月球車14日登陸月球為開端的中國探月計劃,不僅證明了北京在科技上的突破,也展示了中國開發太空的雄心。俄羅斯已經成為追趕者。

  中國人為期兩周的月球之行可謂一帆風順。發射三級火箭,飛向月球,探測器進入近月軌道――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當然,最難的一步是軟著陸。地面控制中心此時已無法干預――一切要靠設備自動完成。自動化系統應自行選擇著陸點。嫦娥三號在距月球表面100米高度打開制動發動機並懸停,讓探測器有機會仔細觀察荒涼的月球景象。機載計算機可以對月球表面的山頭、坑窪、石塊和陡坡進行三維成像。如果發現危險,自動化裝置將把探測器引入其他軌道。

  如果44年前俄羅斯的設計師有這種設備該多好啊!1969年7月,蘇聯“月球15號”探測器在降落時撞上月球山並損毀。如今,計算機不會讓這種錯誤發生。設備自動選擇合適的著陸點,確定必要軌道並發出指令。

  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說,第一次嘗試月球軟著陸即獲成功也是一種成就。2011年11月,俄羅斯昂貴且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未能離開地球周圍――飛行模塊的主發動機沒有打開。這是對俄羅斯航天業的沉重打擊。而俄羅斯的經驗似乎比中國還多一點。

  近半個世紀前的1966年2月,正是蘇聯率先將重100千克的“月球9號”探測器平穩地著陸於月球表面。上世紀70年代初在月球行走的兩台蘇聯月球車完成了很多有趣的實驗。在不同時期將月球土壤樣本采集回地球的三台探測器也是突破性成就。蘇聯在1976年前進行了34次奔月發射,其中20次部分或完全失敗。科學家一致認為,在月球著陸比在有大氣層的火星還困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