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朱高正告日本國民書:及早撥雲見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6 00:15:41


朱高正在去年12月武漢大學舉辦的“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壇”上發表演講
 
  朱子學為明治維新奠定豐厚基礎

  在此奉勸日本國民,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九一八事變時的中國,更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日本在戰後長期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到近年才被中國趕超過,內心當然不是滋味。但是我要敬告日本國民一個事實,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以當前的發展趨勢,中國超越美國重新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已不是可不可能的事,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日本國民應該用平常心,而不是用忌妒心來看待中國。

  一千三百多年前,如果沒有中國,就不會有日本的大化革新。是中國文化讓日本從此有了文字,走進文明世界。此後,日本又從中國引進佛教、更先進的醫學與其它工藝技術。最近八百年來,朱子學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菁英,為明治維新的成功奠定了豐厚的基礎。

  其實,“明治維新”四個字就深深烙印著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明治”二字典出《周易‧說卦傳》:“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離卦在八卦當中象徵火、日,日本國旗中的太陽就是“離日”的意思。“明治”就是取自“向明而治”,代表日本從此開始要拋棄昏暗的政治,迎向明亮光輝。“維新”二字則出自《詩經‧大雅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用來譬喻日本雖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但是可以得到天命的保佑,國運可以日新又新。就連“大和民族”的“大和”二字也是出自《周易‧幹卦彖傳》:“幹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大和意味著萬事萬物各得其所,每個人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才賦,又能彼此保持普遍和諧的狀態。

  話說回來,談到明治維新,一般人只看到日本“脫亞入歐”的一面。其實,明治維新最重要的兩部文獻,其一是廣為人知、引進西方議會制度的《明治憲法》;其次是現今鮮為人知,卻影響深遠,由明治天皇在明治二十三年根據朱子的《白鹿洞書院揭示》與《文公家訓》而擬就的《教育敕語》。當年,明治天皇頒示全國,下令所有的中、小學校每周一第一節課為“修身課”,要求校長親自就一周內發生在學校內或社會上普遍關注的大事,緊扣著《教育敕語》為全校師生講論,以便培養全日本國民的公是公非,這就是明治時期的倫理道德建設,為爾後日本的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道德支撐與動力來源。
  
  自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後,日本的有志之士憂心忡忡,擔心同樣的災厄很快也會降臨日本。出乎意料的,真正的威脅不是來自西方。打破日本鎖國政策的,竟然是來自東方的美國。1853年,培里以先進的船艦火炮迫使德川幕府結束鎖國。當時日本的處境,和大多數非西方國家一樣,也暴露在西方殖民帝國主義的蹂躪之下。新興的殖民帝國強權,葡、西、荷、英相繼從東非跨過印度洋,穿越麻六甲海峽,到達中國,整個亞、非近海地區無不遭到西方列強的欺凌與奴役。

  中國因物產豐饒廣土眾民,更吸引了所有來自歐洲殖民帝國的目光。而日本很幸運的,因為處於最遙遠的東北位置,加上國內有志之士銳意革新,在1894年日清甲午戰爭中,擊潰了清朝的北洋艦隊;緊接著又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在對馬海峽殲滅了歷時七個月遠航一萬八千海浬前來增援的波羅的海艦隊。經此兩戰,日本成為唯一非西方國家而能夠掙脫出西方列強欺凌的新霸權。從此,日本人就不再以亞洲人自居,一心一意學習西方的強權政治,野心也因此越來越膨脹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