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了無新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3 09:31:05


  中評社香港1月13日電/1月9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開第5次會議,拋出了所謂“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洋洋灑灑6000餘字,卻是了無新意,字裡行間透著濃濃的陳腐味,老調重彈,堅持既定的態度、立場不動搖,以致黨內不少人都看不過眼,頗為失望,謝長廷公開表示紀要內容不很明確,“沒有讓人很有感”。

  華夏經緯網發表文章稱,態度頑固,堅持既定的“台獨”立場。“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除前言外,共分五大部分,其中第一大部分即強調民進黨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表達出繼續堅持《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台獨”路線,宣稱當前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及統獨態度已經穩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主張“獨立”都是當前台灣的“主流民意”;台灣與中國大陸同屬一個國家的兩岸定位,並不被台灣民眾接受。紀要大肆吹捧《台灣前途決議文》,說什麼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統獨態度,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與《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的立場趨於一致,顯示民進黨的基本立場已被多數的台灣民眾接受,形成明顯穩定的主流民意,即:“我們是台灣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未來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的2,300萬人自行決定,此乃現階段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在兩岸未來的關係上,民進黨主張的“任何有關(國家)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沒有改變的必要。完全是些陳詞濫調,是之一貫主張,了無新意。不僅如此,紀要還試圖給兩岸關係發展套上籠套,主張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除納入風險評估及利益回避機制外,更應有公民聽證程序,以確保任何兩岸協議均能符合台灣的最大利益。

  強力打馬,猛批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對中政策檢討紀要”採取一貫的手法,強力打馬,猛批台當局的大陸政策。紀要攻擊國民黨執政當局違背台灣主流民意,在明知台灣民眾“認定台灣與中國分別為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卻意圖扭轉,一再宣示兩岸為“一個國家兩個地區”,表示當前台當局的“國家安全”戰略最大問題在於過度依賴與中國大陸關係,造成“國家安全”戰略失衡。馬當局的兩岸關係高於對外關係位階,呼應中國大陸的“一中框架”,漠視“國防外交”使兩岸軍力失衡擴大,讓中國大陸對台戰略由“反獨”轉為“促統”。台當局多次表態兩岸關係非國際關係,使台灣自絕於國際大戰略棋盤之外,排除“友邦”支持的正當性;推行“外交休兵”,以期待中國大陸善意的外交以及與中國協商的國際參與,弱化了台灣主權與台灣人民的國際參與權利,並逐步讓台灣的國際參與兩岸化。紀要主張從全球與區域的視野來看待中國大陸議題,兩岸關係發展不應妨礙台灣的國際地位,兩岸關係應以“國防外交”為後盾,追求和平與安全的環境,積極建構區域性危機預防機制,維持區域穩定,強化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提高“國防”預算,建置不對稱戰力,重建民眾、台軍與“友邦”對台灣“國防”的信心,以避免中國大陸的誤判與軍事冒進。

  繼續仇我,肆意渲染大陸對台威脅。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一如既往地以大陸為敵,一再出現“如何免於中共的威脅”、“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核心是權貴資本主義”、“防止中國因素對台灣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侵蝕”等文字,暴露民進黨潛藏的“仇陸情緒”,大肆渲染大陸對台灣的威脅,包括軍事威脅。攻擊大陸仍維持“威權”體制的國家機器,憑籍著高成長的經濟力,威脅、影響著台灣。甚至將台灣經濟低迷等原因歸咎於大陸,污蔑、否定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意義,稱早期兩岸的產業垂直分工體系,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逐步瓦解,目前兩岸產業競爭已明顯大過互補程度,台灣產業未能根留台灣,演變成產業空洞化、GDP與島內生產活動脫節、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水準倒退、貧富差距擴大等後遺症,特別是大陸透過國家力量補貼與扶植包括面板等特定產業,更讓台灣企業受到嚴重衝擊;台灣只能與大陸發展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卻不能與重要經貿夥伴簽訂FTA,使得台灣經濟加速邊緣化,且日益以大陸為核心;渲染大陸對台的影響力日深,已經有系統、有組織的深入台灣社會各階層,尤其是以國營企業為主的中資來台,往往並非純粹商業考慮,不僅引發“國安”問題,也使台灣日積月累的商業文明與社會基礎受到侵蝕。因此主張台灣與大陸的交流,要設法擺脫所謂少數人的操控,創造“正面、健康”的互動關係,台灣的大陸政策,要避免與主流民意脫鈎,符合台灣最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權謀算計,企圖展現處理兩岸關係能力。民進黨召開多場“華山會議”,研討大陸政策,並不真的是為了調整其大陸政策、改善與大陸關係,其真正的目的是借此緩解壓力、改善形象、擴大社會基礎、爭取更廣泛的支持。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對此供認不諱,表示鑒於兩岸的交流已更形密切,雙方簽訂多項協議,經濟、社會的往來深入各階層,民進黨大陸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讓台灣民眾相信民進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回應民意。為此,紀要提出,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兩岸交流是必然的趨勢,民進黨應該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包括智庫與地方執政縣市的城市交流;台灣應在“國家安全”、社會承載無虞以及制度完善配套的前提下,透過對法令的逐步檢討與修正,營造一個讓陸配、陸生、與陸客,尊嚴生活、健康學習及平安旅遊的友善環境,使其成為支持民主台灣的最佳夥伴。民進黨這裡對兩岸交流表達出的些許善意,充滿著權謀算計,是想借此來包裝其僵固的大陸政策,試圖為系列“華山會議”增加亮點,適應民進黨的政治需要。而民進黨的這點善意,也是有前提的,是要在所謂“國家安全”、社會承載無虞及制度完善配套的前提下,也就是說,民進黨可隨時以此為理由反對之。

  突出“民主”,借此緩解調整大陸政策壓力。2012年大選,民進黨再次敗北,面臨大陸政策調整的壓力驟增,外界普遍認為民進黨主要敗在大陸政策無作為上。這次大動作召開九次系列“華山會議”,探討、研究大陸政策調整,結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幾無實質作為。面對這種狀況,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壓力勢必進一步增大。所以,“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大打“民主牌”,試圖借此轉移視線,緩解大陸政策調整壓力。紀要大肆吹噓台灣的所謂“民主”、“自由”,說什麼台灣是新興民主國家的榜樣,“憲政民主”成就有目共睹,珍惜、捍衛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已是最大的台灣共識,兩岸交流必須有更進步的思維,積極發揮台灣對促進中國“民主化”的“燈塔效應”,以“民主”為基石,促成雙方在“自由民主”、“人權保障”等方面的提升,透過對香港及大陸公民社會的關注,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彼此多方面理解與交流,分享台灣的民主歷程、轉型正義、環境保護、社區營造、宗教組織等經驗,並積極關心中國民主與人權發展,讓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力量匯聚,改善當前兩岸交流失衡的缺失。完全是一些不著調的空話、套話,試圖以兩岸所謂民主差距,為其拒絕調整大陸政策作注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