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分析:港府要撐基層 亦要讓中產齊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21 00:22:18


  中評社香港1月21日電(記者 廖梓達分析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上週三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主打扶貧安老助弱等社會福利問題,被稱作本屆政府的“扶貧藍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措施在於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希望為相關家庭編造非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安全網”,抗擊在職貧窮。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隨後指出,本港現有40.3萬貧窮住戶,當中14.35萬屬在職貧窮戶,涉及49.32萬人,預計措施可令整體貧窮率下降2.1個百分點至13.1%,兒童貧窮率下跌4.4個百分點至15.5%,令3.83萬戶脫貧。

  施政報告一出,相關措施即引發多方評論。有評論認為,措施令基層人士直接受惠,為有困難家庭解決基本問題,鼓勵相關人士自力更生,體現社會公義。但中產人士卻認為,政府側重扶助基層,忽略他們的訴求,除學券資助及醫療券金額上升外,在報告中也看不到太多可以直接受惠的措施,擔心政府開支增加卻收入不足時,或會加稅,在高樓價、高物價之外,令中產再加賦稅負擔。商界除不滿報告忽略中產和中小企,也擔心經常性福利開支增加過多,但經濟發展無心無力,香港未來會坐食山崩。有學者也表示,一系列扶貧政策會令香港走向偏向福利主義,令75%市民津貼25%活在貧窮線下的人,造成社會問題,增加政府負擔。

  從一方面講,政府去年框定經濟發展方向,首次制定官方貧窮線,今年配合制訂扶貧政策,直擊長期困擾香港社會的核心問題,著力解決貧困,確是回應民需,順應基層民意的善舉。香港經濟繁榮雖位居世界前列,社會貧富卻懸殊嚴重。根據社聯推算,本港2012年貧窮人口達至116.1萬人,貧窮問題不容小覷,若貧窮人口持續增加,只會進一步惡化貧富懸殊,激化社會矛盾,加劇社會隔閡。政府本次推出“低津”福利,不僅扭轉以派糖代替扶貧的短視政策,也在最低工資以外再設一項入息支援措施,預計可令超過20萬低收入家庭共71萬人受惠。有評論指出,這對一直信奉“小政府大市場”的香港社會來說是革命性的,是“打正旗號紓緩在職貧窮問題”。

  其實,類似的福利政策在英美兩國也已存在。美國於1975年開始實施“入息稅務優惠(Earned Income Tax Credit)”,簡稱EITC,與港府新推的“低津”同是以解決在職貧窮問題為出發點的補貼政策,同樣為了補助低收入人士,特別是有孩子的人士。但與“低津”不同,EITC在審定資格時只著重看收入而不看工時,而且有較“低津”更為複雜的“先加後減”分級機制,第一級適用於低收入人群,補貼金額與工作收入成正比,以鼓勵就業;第二級的補貼金額則固定,不與收入直接掛鉤;第三級的補貼金額則與工作收入成反比,後者愈高,前者愈少,逐漸下跌至零為止,以鼓勵自力更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