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環境治理最難時期已經到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26 09:49:57


  中評社香港1月26日電/對中國人而言,過去十年,城市已經取代了鄉村成為最普遍的生活環境。這意味著吃飯要燒氣,出行要靠汽車,穿衣靠買;意味著須臾不可離開互聯信息、銀行證券;更意味著中國人也前所未有遭遇到了現代城市社會造成的環境危害。P M2 .5、霧霾、水氧化物污染、土壤酸化、重金屬污染、垃圾圍城,這些專業的環境詞匯不僅為國人所熟悉,而且已成為當下中國眾多社會衝突的源頭之一。去年環保法修訂,國務院公布了“國十條”,環保部也做出了具體的環境規劃,這一系列措施昭示著環境已被當做一個政治問題來被對待。然而,環境治理不僅是一種生活要求,一個政治任務,也有著其科學邏輯。未來十年,中國城市化將更加深化,環境壓力會繼續增大,我們該如何應對?南都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

  環境治理依然是總量控制策略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很多學者和相關人士認為,當前環境治理政策還處於總量控制階段,這種策略已經跟不上信息化以及城市化發展的速度。相關研究表明,環境已成為中國社會最被關心的議題,這種關心與環境治理策略的滯後形成明顯對比。你怎麼看待?

  王毅: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可以說史無前例。眾所周知,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徑,我們依舊沒有擺脫窠臼。當然中國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有中國這麼大的規模,這麼快的經濟增長,產生了這麼嚴重的問題。其次,我們國家發展過程中,沒有把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環境污染控制的力度與經濟增長的速度差很多。再次,我們制定了很多環境法條和政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實際上我們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廣州治理城市內河就非常典型,兩年花了486億。但是治理技術的採用、規劃的制定是否正確則是一個問題。環境治理還是要依照規律,治理河流污染要按照流域來,不能以幹流和支流來考慮。而且治理本身應該是綜合性的,不能只針對源頭,還有河道整治、容量治理等等問題。上述三點綜合起來,導致目前環境問題的出現。

  總量的治理策略是基於中國現實的考慮,環境問題如此多,但資源畢竟有限。按照不同口徑算,目前環保投入占整個G D P的1%-2%,相對有限的資金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污染控制僅僅是環境保護的一個方面,還有生態保護、資源保護等一系列問題。政策角度考慮,要選最重要的問題來抓。那是什麼呢?“十一五”規劃就先抓兩個污染排放,即C O D (水污染中的所需氧化量)和二氧化硫。實際上,總量控制的辦法是從“九五”開始,當時實現了這一目標。我個人以為這與1997年金融危機有關,為了應對危機,採取了積極財政政策,一下上了很多的環境基礎設施。但2000年後,環境治理的速度再也沒趕上經濟的快速增長,“十五”計劃減10%,沒有實現目標。所以“十一五”最後只選擇了兩個核心的指標。

  南都:這是否也是因為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必須要抓緊治理?

  王毅:大氣污染確實嚴重,這兩年最重要的是PM 2.5的污染。污染的形成,是一個科學的問題,特別是我國的情況可能要比外國複雜得多,隨便就能數出五六種最主要的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氨。加上直接排放的微粒和臭氧,又形成二次污染物和無極污染物。所以控制其中一種肯定不行,必須要控制多種污染物,以減少PM 2.5的主要來源。但問題就是只知道污染源的大致方向,做不到非常精確。北京、廣州有過十年以上的積累,相對還能對污染源做一些分析,其他剛開始測的地區,主要污染源是什麼都不知道,根本談不上控制。

  從治理目標來講,我們希望從總量控制走向質量控制。為什麼一直沒有這麼提呢?就是因為評估後發現,很可能實現不了。質量是一個綜合指標,PM 2.5為什麼會是大氣污染的核心指標,不僅因為它是污染物指標,而且是空氣質量的一個象徵。它代表了若干種污染物的最後集成,實際上更是一個空氣質量的衡量指標。

  要從總量向質量過渡,要提供一個生態系統的服務,這是整體轉型的問題。確定指標之後,繼而制定什麼政策,再制定何種制度保障,這是下一個層面的問題。研究論證之後,就要提出具體的措施,建立什麼樣的保障,要在多少年完成。目前來看我們總體的論證研究並不到位,但現在一下就提在兩年內要下降多少的目標。目前看,不同的城市論證是不夠充分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