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郭正亮:民進黨陷入台灣史觀與兩岸轉型矛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09 16:25:50


 
  民進黨兩岸轉型作為,早就超越反殖民史觀

  民進黨對新版歷史課綱的嚴厲批判,之所以難有說服力,主因是和民進黨的兩岸轉型作為並不相符。畢竟隨著台灣民主化、國民黨本土化、以及兩岸關係迅速發展,民進黨為了因應“中華民國”台灣化”和兩岸現實壓力,早已走出早年“反殖民史觀”的激進台獨立場。例如早在1999年,民進黨全代會即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接受“台灣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不再把“中華民國”視為“外來政權”。

  2011年10月8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高雄造勢晚會,也曾為了凸顯自己的務實立場,高舉“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主張,強調“中華民國”不再是外來政府,是現在的台灣政府,民進黨願將“中華民國”及國民黨包容在台灣觀念下”,澄清之前蔡提過的“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說法。

  蔡英文敗選後,更強調民進黨為了邁向執政,必須克服兩岸“最後一哩路”,民進黨也陸續在兩岸轉型上,積極有所作為。首先是2012年3月,當時仍代理民進黨主席的高雄市長陳菊,就在高雄市議會備詢時,首度改以“中國大陸”(而不是民進黨長期慣用的“中國”)稱呼對岸。

  2013年6月,中國大陸維權律師陳光誠訪台,儘管陳市長是台灣民主運動公認的人權鬥士,但她基於高雄發展兩岸經貿交流的現實考量,並未跟進蘇貞昌主席會見陳光誠。陳市長的兩岸務實作為,果然得到大陸善意回應。2013年8月,陳市長為了主辦9月亞太城市高峰會,參訪中國大陸五大城市,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專程前往天津宴請陳市長,當場允諾支持“南進南出”的陸客觀光動線,增加大陸各大城市直航高雄航班。

  同樣為了突破兩岸“最後一哩路”,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也在2012年10月啟動兩岸破冰之旅,提出“兩岸“憲法各表”作為取代國民黨“兩岸一中各表”、以及取代國共“九二共識”的新方案,也強調兩岸“憲法”具有特殊關係。2013年6月28-30日,謝長廷再度率8名民進黨“立委”、3名“直轄市”議員赴港,與大陸社科院台研所合辦“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這是台灣綠營首度與大陸具官方性質智庫合辦研討會,雙方達成三項共同結論,第一項就是“兩岸共源同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台灣各政黨、政團及民間團體的參與,有助於全面反映台灣民意,穩健推進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政黨均應認識到,擺脫對立衝突、開展平等協商、推進雙方交流,為兩岸人民及國際社會所樂見”。

  2014年1月15-19日,小英教育基金會赴北京進行經貿參訪,1月20日蔡英文在歸來記者會上,也改以“中國大陸”或“對岸”、不再以“中國”稱呼對方,與2012年以來陳菊和謝長廷的務實調整完全一致,都試圖超越與國際現實脫節的“台灣反殖民史觀”,改以“台灣人民可以同意、國際社會可以接受、中國大陸可以忍受”的三大原則,作為兩岸論述的新標準。

  重返反殖民史觀,民進黨因小失大

  由於民進黨只是“立法院”少數,並不可能推翻新版歷史課綱,即使民進黨發動執政6縣市進行抵制,誠如“教育部”國教署高中職組組長李秀鳳所言,課綱制訂及教科書審訂都是“中央”權責,縣市長抵制不但涉及違法,也將造成當地學生未來參加“全國”聯考困擾。縣市長即使可以得到文史教育界支持,但一旦“教育部”開始強行推動新版歷史課綱,縣市長繼續堅持抵制“中央”,能否得到多數家長學生支持,恐怕也有變數。

  更重要的是,展望2016年重返執政,民進黨最需要面對的迫切課題,就是提出更符合國際主流和兩岸現實的論述,自應站在更寬廣的戰略高度,綜合考慮內外各種力量的平衡。就此而言,民進黨一旦重返“台灣反殖民史觀”,其中所隱含的“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等激進台獨立場,正好和2013年習近平上台所標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面碰撞;其中所隱含的把日本與中國等量齊觀的歷史觀點,也必然引起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彈。果真如此,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必將更加根深蒂固,近幾年來的兩岸轉型努力,也將付諸東流。

  近來日本企圖修改歷史教科書,試圖否定南京大屠殺,引發中國大陸不分官民的強烈反彈,中國大陸對中日戰爭歷史尚且如此在乎,對於更攸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兩岸歷史,豈有可能例外?

  台南市長賴清德是民進黨民調最高的民選首長,也是2016年極有可能的民進黨“副總統”人選,如今因為反對“教育部”新版歷史課綱,不惜把自己等同為“台灣反殖民史觀”急先鋒,但對比賴市長的兩岸務實作為,卻形成強烈反差。

  2013年7月18日,賴市長選在華航開闢台南直飛香港航線之際,親自率領大批市府官員和市議員參訪香港,大力推銷台南旅遊觀光、農業及醫療產業等,賴市長表示“若為市政需要,未來不排除訪問中國大陸”,當時他也稱呼對方為“中國大陸”,而不是舊版歷史課綱所強調的“中國”。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賴市長如果以為自己可以“內外有別”:對內標舉“反殖民、去中國化”、對外凸顯“與中國大陸務實往來”,恐怕太低估兩岸現實的反作用力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