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何會出現愛國愛港論述貧乏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17 11:53:16


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
  中評社╱題:為何會出現愛國愛港論述貧乏症 作者:劉廼強(香港),全國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本刊學術顧問

  香港缺乏針對現狀的愛國愛港論述

  香港愛國愛港的前線工作者經常都被一個基本的問題困擾:我們長期缺乏有關愛國愛港的理論建設,因而沒有一個能針對時下局勢和上世界70年代之後出生數代人的愛國愛港論述。

  在五十歲以上的香港市民來說,即便他是在香港土生土長,愛國愛港是與生俱來的,天經地義的情操。他們年青的時候,市民中間縱有親台的右派和親大陸的左派於政治取向的分別,但生為中國人這身份認同是絕無問題的;而且因為種種原因生活在香港,對絕大部份人來說,這裡是他們當時唯一安身立命的地方,自然要同舟共濟,對香港不愛也得愛。

  但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香港出現了徹底的改變。首先,自從1967年左派“反英抗暴”被港英鎮壓告終之後,每年十月份的兩次旗海突然沒有了。這每年一次提醒大家是中國人的象徵性民間儀式長期消失,影響無比深遠。與此同時,香港經濟起飛,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的大阿哥,港人出外,都是大爺,大香港中心主義悠然而生。而內部自麥理浩上任港督之後,大搞福利懷柔,市民感覺幸福。(最近解密資料顯示,這些懷柔措施,原來是為了十年之後英國跟中國談判續約作鋪排。)今天香港嚴重並且扭曲了的本土主義,根源就在這時候種下。

  另一方面,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香港整個社會都去政治化。“左派”、“右派”這些名稱已經很快沒有人用。左派力量於暴動之後被徹底摧毀,於艱苦重建的過程中默默耕耘,對外不談政治。而左派內部於林彪墮機之後,已覺得無所適從,到“四人幫”被捕,他們以前所信的一套更完全幻滅。跟著填補這真空的,是實用主義的“黑貓白貓”、“不爭論”。對香港的愛國愛港陣營來說,這就是繼續不用思考,“齊齊搵銀”,大家發財,皆大歡喜。這樣數十年來,相安無事,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相安無事的原因,是在這段期間,我們是處於董建華所說的“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這良性循環中。而政治上,內地長期對香港千依百順,對港人沒有任何要求,港英殖民地政府在撤退的前夕,也對港人大送秋波;“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幸福中人,向來都不會刻意用腦的。

  反共論述與病態本土主義論述沖斥市場

  恰恰相反,失意的一方,就開始思考,使心眼。首先,美英戰後在香港經營這麼多年,如意算盤最初是於1997年之後還賴著不走,之後期望於上世紀90年代初靜待中國崩潰,乘亂不走。這些期望全部落空了,就加強福利收買人心,並且削弱管治機器讓特區政府頭頭碰黑。與之同時,趁全球政治新保守主義、經濟新自由主義當道,更加強意識形態的灌輸,一套環繞著“六四”迷執而編織的反共論述逐漸成形,並在回歸之後比以前更加寬鬆的環境中得以鞏固。加上於回歸之後出現的60個月長期通縮,到GDP回復97水平時,分配已經大大惡化,成了一個“M型社會”,不少人都處於比回歸之前更差的處境,感覺今不如昔。

  回歸十多年之後的今天,上文所說的“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良性循環中,香港的主導性已不復存在,更惡化為“國家好,香港不好”的感覺。從80後開始,年青人覺得少機遇、沒前途,內地城市逐個超越香港,內地人來港學習、工作是對港人擠壓,到最近連旅客來港都覺得是來侵占資源。對許多反共抗共意識長期被壓抑的香港市民來說,中國成了有威脅性的“強國”,內地同胞是來搶資源的“蝗蟲”。有了這些現實感性基礎,各種病態本土主義的論述自發地沖斥市場,對此,數十年都懶於動腦筋的愛國愛港這一邊毫無準備,當然更無還擊的能力。

  “建設派”應有理論內涵和明確的路線

  近年香港社會越來越反智,愛國愛港陣營基於多年成功經驗,更認為地區工作就是為居民服務,就是大搞便民福利,大派“蛇齋飯粽”,這樣就能團結居民。於近十年選舉至上這指導思想底下,動用不成比例的資源之後,這些工作的確能換來區議會大部份議席,而通過區議員作為樁腳,贏得一定數目的立法會席位,在立法會中維持微弱的多數,和脆弱的執政聯盟,勉強撐住特區政府。但是因為長期缺乏論述,建制派在輿論上便處於劣勢,議員不知道為何而戰,於是支持特區政府便成了“保皇黨”。由於“保皇黨”會失票,於是今天連建制派的議員都人人搶著扮“開明”、扮“民主派”,特區政府在議會中被左右夾擊,更加舉步維艱。

  另一方面,相對於愛國愛港陣營在理也說不清的劣勢,反對勢力因為壟斷了輿論,因而能創造議題,發酵議題,並藉此通過網絡傳播,動員大量群組上街示威抗議。對此惡劣形勢,愛國愛港陣營幾乎無還手之力。他們也曾嘗試組織大型集會,但是無論規模上、氣氛上,都遠遠不如反對派,更不時被揭派錢示威的醜聞。

  說到底,中國有什麼好?特區政府為什麼要支持?類似的問題,愛國愛港只會做點點滴滴的小事、實事,卻說不出個大道理來,結果是事倍而功半,甚至廢時失事。

  我於近年來開始把愛國愛港人士跟建制派在概念上分別起來,並且提出“建設派”這新名詞。這只能算是在最基本的概念上做點撥亂反正的功夫,可喜的是愛國愛港陣營中,越來越多人開始慢慢接受這些新思路,而“建設派”這名稱,也陸續開始廣泛流傳和使用。

  但這不過是愛國愛港陣營理論建設的開始。建設派跟建制派,以及反對派有什麼具體的分別?為何愛國愛港才是建設派?建設派跟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應維持什麼的關係?誰是建設派?誰是建制派?…這裡有無數的問題需要一一解答。

  再下來,落實到具體的政策層面,建設派需要有明確的路線和政綱。我以前曾多次指出,建制派也好,建設派也好,共同綱領應該是中央再三要求的:“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切實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漸進推進民主、包容共濟促進和諧。”這就是愛港的政策目標。從愛港上升到愛國,就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國家主權、安全、發展需要”。

  有人會問,建設派的路線和政綱,為什麼一定要扯上中央?目標要與中央保持一致,這是建設派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並非源於什麼奴隸性之類的自由派說法,而是從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最基礎的信念出發,香港特區跟中央的利益是一致的,命運是共同的,因而路線和政綱和中央保持一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正如一個人的手腳要與大腦及整個身體協調一樣。用另外一個講法,是“國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國家更好。”建設派要努力建設香港,就是要乘我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好勢頭,努力建設香港,貢獻國家發展,從而建立一個新的良性循環。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4年1月號,總第193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