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烏克蘭政治危機的體制性根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05 09:37:31


  中評社香港3月5日電/最近幾天,烏克蘭形勢急轉直下,被議會罷免的總統亞努科維奇倉皇出走俄羅斯,親西方的臨時政府掌控大局,但長達三個月的危機和動亂似乎還沒有看到最後的曙光,東部和南部一些地區仍不穩定,新政權的合法性受到質疑。儘管此次政治風暴的起因非常複雜,有歷史遺留的地區矛盾,有黨派紛爭帶來的惡果,有國家領導層執政基礎薄弱,也不能忽視俄羅斯和西方圍繞烏克蘭外交走向展開的地緣政治博弈。究其根本,烏克蘭獨立後選擇的基本政治體制和權力運行模式,實際上已經為2004年以後的長期政治亂局埋下了伏筆。

  政治轉型的“誤區”

  1991年剛剛獨立的烏克蘭,同其他獨聯體國家一樣,熱切擁抱三權分立、多黨制的西方民主,開始了相對激進的政治轉型之路。當時的年輕國家希望借助於複制發達國家的現成體制,也能很快成為西方世界中富足的一員。但結局卻令多數烏克蘭民眾深感失望,經濟命脈落入靠鯨吞國有資產暴富的少數寡頭手中,選舉產生的政治領袖最關心的是小集團甚至個人的私利,而不是國家的前途命運,所以產生了內外政策的脫節,也出現了大量的腐敗問題。水土不服的最初表現是上個世紀90年代長達5年的制憲危機,政治多元化成了爭權奪利的遮羞布,多種派別不斷分化組合,正式註冊登記的政黨多達130個,想的都是要在國家的各級權力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資源和財富的分配中占一杯羹,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經濟問題都被泛政治化,甚至選擇合作夥伴也不斷被無原則的政治鬥爭所綁架。

  西方民主的一個重要標簽是普選制。烏克蘭按照西方大國的意圖精心設計了自己選舉總統、議會的方式,議會由一院制變成兩院制,但黨派林立和分歧嚴重導致每次選舉都危機重重,西方開出的“藥方”是用新的選舉解決舊有的矛盾,結果是一輪接一輪的選舉不僅勞民傷財,更使社會經濟發展經常陷入周期性停滯,無休止的內耗讓國家元氣大傷。

  西方看烏克蘭的雙重標準

  西方在烏克蘭毫不隱諱對親自己的和親俄羅斯的不同政治力量採用雙重標準。10年前“橙色革命”在烏克蘭的爆發,本來是正常的總統大選,因為出現了兩大壁壘分明陣營,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不惜直接介入,迫使已經公布的選舉結果被宣布無效,讓已經接受普京祝賀的亞努科維奇不得不參加重新舉行的第二輪總統選舉,親西方的尤先科不出意料地成功“翻盤”。五年後在大選中卷土重來的亞努科維奇本來得到了西方的認可,但在拒絕簽署與歐盟的聯繫國協定以後,立即成了西方眼中的“獨裁者”。這就說明民意多寡並不是西方真正看重的標準,是否順從自己才是決定取舍的依據,如同西方給烏克蘭的財政援助都要附加所謂的“民主”條件一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