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單靠房子養老行不通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25 08:45:50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大陸社會討論了多年的“以房養老”近日出爐:從7月1日起,北京、上海、廣州、武漢作為四大試點城市,將推行“以房養老”商業保險。以房養老,即“你留下房子,我為你養老”,老人把房子產權抵押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通過估價,定期支付給老人一筆養老錢,直至老人過世,房子則通過與老人親屬協商進行處置,獲得相應收益。

  美國《僑報》6月24日載文《單靠房子養老行不通》,文章說,這一舶來的養老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中國的養老困局?恐怕不能過於樂觀。從國際經驗看,“以房養老”在歐美國家以及日本較為成熟,但尚屬小眾產品,僅是一種補充性的養老選擇。南京、上海等地一些金融機構,幾年前也曾自發摸索,但均因效果不理想而停滯。從老人層面看,房子是大宗資產,一來擔心被低估而吃虧,二來更習慣於將房產留給後人。從保險公司層面看,即便北上廣這樣房價看漲的大城市,尚不能排除房價波動的風險,而政策明確規定“險企承擔房價下跌風險”,這對於追求利潤的商業機構來說“不合算”。於是,出現了政府高度積極、養老者與險企卻並不積極的局面。說到底,還是觀念的更新、利益的均衡、配套金融制度的完善存在問題。

  “以房養老”不可能成為解決中國目前養老問題的主要方式。這一點,官方也認識到了,此舉意在“給有意願、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一種自願選擇,並不意味政府不管養老”。中國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占總人口14.9%。中國約有逾千萬老年人要求進入老年福利機構養老,各種硬件設施供不應求。政府的“管”主要體現在,增強多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應盡快完善相關法規,使政府或民間的養老產業在大發展中有章可循。

  在不少中國人的觀念裡,養老是國家的事。其實,正確的關係是,國家為基本養老服務托底,商業力量提高更高層級的養老服務。英國市場化的社區養老服務、美國市場私人養老模式都證明:單純依靠政府的養老體系難以為繼,民資養老機構的發展是必然。而對於個人來說,所謂冷暖自知,更應學會盤活資源,比如通過城郊置換買個清淨、個人購買看護服務等,過上有品質的老年生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