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史學會會長:甲午戰爭與中日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26 09:55:45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今年是甲午馬年,正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兩個甲子,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中打下的烙印,難以磨滅。不幸的是,當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的時候,中日關係正經歷著建交40年後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個中因緣,值得今天的人們深深總結。痛定思痛,應對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歷史作出檢討,算作歷史與未來的對話。

  戰爭勝敗實屬必然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120年來各方面人士有不同的解讀。這裡依據歷史事實,做出一些分析。

  第一,中日兩國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是評估戰爭勝敗的基礎性因素。中國原是封建社會,在鴉片戰爭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在19世紀60年代開展了洋務運動,但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只可與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相比,而改革效果尚不及幕府末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大力開展“殖產興業”,不僅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技術,而且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迅速發展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二,國內經濟政治實力不同。甲午戰爭前,日本已形成全國統一市場,頒布了憲法,召開了國會,建立了以天皇為核心的高度集權的中央統治機構,政府大臣大多曾留學歐洲或赴歐美各國考察。日本還建立了新式陸海軍,新式陸軍加上預備役部隊擁有近30萬人。雙方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經濟實力相差甚大,軍備實力中國不如日本,這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

  第三,對戰爭的準備情況不同。日本要發動這場侵朝、侵華戰爭,經過了幾代人的準備,設計了多種實施方案。單是對敵情的調查,就極其細致,周到詳實。情報人員足跡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漢口、廣州、福州、廈門、湖南、陝西、四川以及東北各地。一些後來在日本政壇擔任要職的人都曾赴華調查,如桂太郎、川上操六、樺山資紀等。反之,清政府對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情況缺乏了解,對日本“征韓”、“征清”的圖謀未曾研究。

  第四,日本建立舉國一致的戰爭體制,包括軍事、政治、後勤、外交都分別有周到安排。清政府在戰爭初起時則驚慌失措,各大臣意見相左,主戰、主和爭論不休。李鴻章以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處在應戰的指導地位,但在應對方略和調兵遣將等問題上均需奏請,常遇掣肘,難以迅速形成決策。有人說,李鴻章以一人敵日本一國,雖然語帶誇張,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實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