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舊城區500年歷史足跡 巴拿馬老樓瘋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02 01:21:47


舊城區內的巴拿馬婦嬬坐在家門口度日。(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巴拿馬7月1日電(記者 倪鴻祥)馬英九當地時間30日上午(台北時間30日深夜)抵達巴拿馬訪問。巴馬拿首都巴拿馬市最早由西班牙殖民者於1519 年建立部分城區,當時作為掠奪印加帝國的橋頭堡,後來經過海盜攻擊殘破不堪,現在新市區不斷擴大建設,舊城區卻維持舊貌,呈現近500年興衰,裡面部分建築還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

  西班牙殖民者於 1519 年建立巴拿馬城,作為掠奪印加帝國的橋頭堡,成為運回掠奪的金、銀等戰利品回西班牙的最主要港口,由於戰利品過於豐富,引起許多加勒比海盜的覬覦,1671 年遭到海盜攻擊後全城盡毀,1673 年西班牙人在附近另擇一地進行重建巴拿馬城,即為現今的舊城區域,這兩個舊城區域,2003年都獲選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拿馬城舊城區三面環海,位處延伸出太平洋的半島,海岸礁石上有不少野鳥,與遠處高廈林立的新城形成鮮明對比;雖然舊城區近年來陸續展開修復重建,但仍可以看到不少危樓,以及只塌剩一面牆的殖民地建築遺跡。

  受到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的影響,巴拿馬舊城區也有不少古老天主教堂,最大的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Panamá)始建於 1668 年,至 1796 年才完成,該建築雖然不及其他中南美洲老教堂的壯麗,但充分顯示歷經滄桑的一面。

  舊城區另一個年久失修的宗教建築是聖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Iglesia y Convento de la Santo Domingo/Church & Convent of St Dominic),該建築在1756 年毀於火災後一直沒有維修。

  舊城區的歷史意義,吸引不少西方人到此探尋歷史足跡,房價已經炒得很高,台灣駐當地使館人員指出,換算巴拿馬人薪資所得與消費能力,購屋壓力與台灣人不相上下;該區的消費也不便宜,處處都是遊客價,街道巷弄之間的老舊民宅,仍可看到貧民區的生活風貌。

  巴拿馬西接哥斯大黎加,東與哥倫比亞為界,南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面積為75517公里,人口在2013年統計約有360萬人,大部分都是印地安人與歐洲人混血,佔63.7%;2013年平均國民所得為8719美元,國內生產毛額為426億4800萬元,外債至今年3月為止達126億8900萬美元;當地失業率4.5%,通膨率4.1%,2013年經濟成長率為8.5%,進口總額130億3540萬美元,進口主要產品除石油外,多為民生工業用品;出口總額8億4390萬美元,出口主要產品多為黃金、香蕉、海產、咖啡、金屬廢料等物。巴國政體採總統制,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新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將於7月1日舉行就職典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