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版學生守則獲讃“不拽著孩子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03 13:00:13


  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基礎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於“成人”,而不是被視作解決生計或者擔綱社會的準備手段。新版守則中的改動,就順應了這點,也顯現出教育理念的微調。

  《新京報》發表評論認為,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日前公開徵求意見,沒了“熱愛人民”和“見義勇為”等內容,卻增加了“會自護懂求救”“控制上網時間”等守則。這也被網民認為“接地氣多了”。而這種變化,也引起熱門解讀。

  通觀新版《中小學生守則》,比對舊版守則,不難發現,它確實亮點頗多,體現了基礎教育某些理念上方向性的調整。

  應看到,現行的2004版守則,加之配套的《小學生行為規範》和《中學生行為規範》共計70條,可謂高大上。問題在於,若讓尚不滿十歲的小學生,記住並踐行幾十條行為規範,未免太嚴苛。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們從小就被導向了可以無視規則的意識與習慣。而新版守則删繁就簡,濃縮成“三愛”、“三講”、“三護”9條準則,務實多了。

  再者,新版的更接地氣。舊版守則中不乏“熱愛人民”、“增強法律意識”等抽象空泛的表述,可剛背起書包的小學生,對於“人民”和“法律意識”等概念的理解,注定是懵懂無知的,於守則本身來講,只剩下“自美其美”。而新版守則既删除了“熱愛人民”,也將後者修訂為“了解法律法規,不做違法之事”,則是一種進步。尤其是,將“不抄襲不作弊”、“控制上網時間”等寫入守則,具體而明晰。

  還有删除爭議性內容,如“見義勇為,敢於鬥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等,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為上,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成人社會教育孩子的正確切入點,相反,鼓勵他們擔當成人的責任與義務,就是一個人性化悖論。

  基礎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於“成人”,而不是早早背負起若干社會擔當;是合乎孩子心性,而不是視其為解決生計或者擔綱社會的準備手段。這一點,從新版守則中,可以看到教育理念的微調。再大而言之,作家梁曉聲曾把文化歸結為四句話: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新版守則貫穿著修身養性等,符合文化傳承的內在規律。

  當然,與美國等國家的小學生守則相比,它仍有些理念性要求太多,具體實務規範偏少,多規範學生責任、少涉及學生權益。像美國的小學生守則就規定: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而有些國家的守則還設置了緊急避險、疏散的條款。這些,都有待公開徵求意見後進一步完善。

  但可以肯定的是,跟現行守則“拽著孩子跑”的做法比,新版守則更注重“引著孩子走”,更順應孩子的成長需要,這種理念順延到教育理路中,也勢必讓教育變得更真實,也更有人文味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