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最年輕院士疑挪用經費被查 老教授:心太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04 17:39:54


 
  “帖子說得很詳細,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也搞不清楚為什麼是吉林檢察院。”一名農大學生告訴記者,該帖發出後幾小時就被删除,而李寧帶的研究生也已經轉給其他導師了。

  同樣被删除的還有一些關於李寧的報道。記者查閱資料時發現,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主辦的科學網上,多篇報道李寧的文章被删除。不過,農大生物學院的官網上,李寧的介紹依然存在。“回顧我的經歷,並不是愛一行幹一行,而是幹一行愛一行。”2013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李寧曾如此總結。

  1962年7月,李寧出生於江西南昌,父母都是醫生。“文革”開始後,年幼的他跟著父母被下放到農村。據李寧回憶,自己什麼都比別人早一步,8歲就參加生產隊勞動。1978年,16歲的他考入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現江西農業大學)。1985年,他進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後又前往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留學,並獲得博士學位。

  在游歷列國之後,李寧決定回國。為什麼回來?李寧的解釋是:“在國外我能做很多事,但你的知識產權、勞動創造,最終還是為那個國家服務。所以我想盡快回來,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國家做貢獻。哪怕只是改變一點點,也是對中國的技術、產業的推進。”

  歸國之後,李寧最初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當時的北京白雞很容易得白血病,李寧通過對白雞基因的篩選和標記,發現了新的性連鎖慢羽基因,再進行育種擴群,改進了蛋雞的成活率。中國太湖豬的產子率全世界最高,每一窩能產下十五六頭,而國外只有9到10頭。為了發現其中的奧秘,李寧和同事經過基因研究,找到了與產子率相關的幾個基因,發展為育種技術。“中國有哪些物種資源?很多地方的優良基因到底是什麼?哪些能利用到育種中,提高效率?我們當時主要在做這些工作。”接受媒體採訪時李寧說。

  上世紀末,克隆技術成為世界科研的熱點。李寧曾坦率承認自己是“搞遺傳育種的,當時並不懂克隆”,但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誕生之後,李寧敏銳地感覺到“這是動物技術的最前沿、動物科學的頂峰”。於是,他再一次早於他人,從基因技術的研究轉向克隆技術。

  據報道,李寧在科研上非常勤奮。一位採訪過李寧的記者如此描述他的辦公室:“房間裡資料堆積如山卻不凌亂,墻上掛著王羲之的‘蘭亭序’,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李寧實行的是“7天工作制,白加黑,五加二”,他天天來上班,連門口的保安都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李寧會在,什麼時候會外出。

  而在學生眼中,李寧是個“超人”。 “老師會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用word文檔列出來,我們一般人記一兩天的,李老師能記到幾周甚至一個月,而且細節也會標注進去。”一次從外地開會歸來的飛機上,同行的人大多開始休息或看雜誌打發時間,李寧卻拿出筆記本電腦繼續工作,整理文件、研讀最新論文……

  偶爾,李寧會召集朋友打橋牌娛樂,但他把打牌當作一種腦力鍛煉。李寧曾說:“牌裡有很多基本的規律、基本的計算,我一定要通過概率計算來避免很多出牌的低級錯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