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喪失古文教育 喪失文化之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4 09:55:02


 
  中國詩詞的前世今生,生氣勃勃,美妙無窮。

  中國詩歌最早源於4000多年前的虞舜的《卿雲歌》與《南風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些禮贊光明與仁政的詩歌,如此光昌偉麗,是有文獻記載以來的第一聲雄啼。

  此後,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屈原的著作,直到今天仍以其詩性的靈光啟迪著我們的心智,其“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的家國情懷,真不愧精彩絕艶,感泐肺腑。以後三曹陶謝、李杜蘇辛繼起詩壇,光照千秋。毛澤東的“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以及“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皆振聾發聵,別開生面。習近平總書記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寄意高遠,感人至深。

  當代詩壇也人才輩出,佳作如林。如劉征的《八聲甘州·嫦娥工程老總們的眼淚》:“一箭嫦娥飛去,啊,繞起來了,古夢今圓。揚眉望月,熱淚灑征衫。合一滴如海卷飛瀾。流不盡,滔滔滾滾,大愛彌天。”可謂戛然獨造,妙絕古今。中年詩人蔡世平的《朝中措》詞:“山瓜摘了摘山椒,秋色上眉梢。留得葫蘆不摘,由它枝上妖嬈。農桑心事,田園物態,城市風騷,真個泥能養肺,肝腸又綠新苗。”好個“泥能養肺”,這種泥土情結、直白語言與救贖的心境,真令人拍案叫絕。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禮樂化成天下,從來不主張武力侵略的霸道。《左傳》楚莊王強調武有七德:“夫文,止戈為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有七德。”《禮記》主張:柔遠人,則四方歸之。這種懷柔政策,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國策。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博士說:“如果再生為人,我願意生在中國。因為我覺得,中國今後對於全人類的未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將來生在中國,要是在那未來的時代世界還沒有融合起來,我就要致力於使它融合。假如世界已經融合,那我就努力把世界從以物質為中心轉向以精神為中心。”

  湯因比還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征服野心的民族。”“由中國文化和佛教傳統這一共同遺產來看,他們都是連結在這一紐帶上的,並且就中國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中國在和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認為所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過程中可能發揮主導作用,其理由就在這裡。” 並預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詩詞是中華美德的藝術體現。中華詩詞的魅力在於它是以陶冶性靈,變化氣質,培養賢德君子,實現世界大同為目標的人文化成的藝術。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也是世界文化的至寶奇珍,如何更好地發揚和傳承,深耕與厚植國學文化,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