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推遲“滬港通”,香港到底有多痛(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02 12:09:59


 
  而香港能獲得和維持地區主要金融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它與內地有著旁人無法企及的特殊淵源與聯繫。過去數十年來,香港一直扮演著幾乎唯一的,內地與國際間金融市場交流主要通道和平台的角色,而且這一作用從未受到過認真的挑戰。對其它國際和地區金融中心來說,無法和香港與內地間的特殊關係競爭;對內地的幾個金融中心而言,香港則又不受嚴格的外匯和資本管制。這種不對稱競爭優勢造就了香港實際成為中國金融產業的國際業務中心,並憑此進一步占據了亞洲乃至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如果不依賴內地巨大的經濟腹地支撐,僅靠香港本身是根本無力與東京、新加坡或者其它亞洲大都市競爭的。

  例如,同為亞洲的地區金融中心,香港近年來在資本籌集市場,特別是公開股市上對老對手新加坡有著完全壓制性的優勢,有整個日本作為後盾的東京也只能甘拜下風。2009-2011年香港曾連續三年拿下全球IPO第一的位置,主要就是因為連續有多家超巨型的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去年2013年香港IPO規模也僅居於紐約之下排在世界第二位,而其中最大的6個IPO項目又有5家是屬於H股。內地上市企業也已經占據了港股半數以上的市值和大部分的交易量。

  然而在外匯交易市場上,新加坡和東京則反過來超過了香港,分別占據了亞洲最大機構和零售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究其原因,與內地在外匯結算交易業務上並不倚重香港作為中間商恐怕有著直接關係。同樣,由於內地的債券市場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對外依賴度不大,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又還受到嚴格管理,香港金融業在債市上表現便也相當平庸,無論是市場絕對規模還是深度,都遠遠落後於東京、新加坡甚至漢城。

  從多個細分市場的表現對比都可以看出,香港在亞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扮演全球金融市場內的“中國替身平台”這一角色上。由此反過來也可以推導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可能遇到的最大危機,就是無法跟上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被其它國內外金融中心奪走原來的市場服務份額。

  對於這種危險,香港有識之士早在多年前就再三提醒過,香港要更多主動和內地聯繫、融合,讓香港的利益在全國發展大局的考量中占到一個重要的份量,從而讓中央到內地地方在決策時,能自然而然的主動考慮到香港的訴求。但坦率地說,過去一些年香港在這方面仍然習慣於要求得到的多,而願意自我調整和付出的少,只是中央原來出於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考慮,一直仍不斷給予利好,甚至有時不惜暫時壓制一下其它競爭者,讓香港能有機會形成和鞏固先發優勢。

  然而這不可能是永久性的政策。尤其是近一年多來,中國的多方位國際金融交往和布局速度明顯加快,新加坡、倫敦等地人民幣清算中心的一一開通,香港雖然還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但原來近於壟斷的地位已經喪失了。本月28日,人民幣與新加坡元的外匯直接交易開通,這是今年以來第五種美元之外開通與人民幣直接交易的外幣。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基金更是已經在西方常見,如今滬港通卻無限期推遲,香港對其它競爭者的領先優勢必然進一步縮小。這些是否會讓香港在中國對外金融門戶上的作用被有意或無意識分散化,也值得進一步觀察。

  (來源:觀察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