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探問傳統藝術:民樂乏援民不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6 11:47:42


 
  專職人才現斷層 欲組樂隊音不齊 

  民間中樂團體發展受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才斷層。與西洋管弦樂隊數百年的組合演出史不同,中樂團體的配器整合,是近幾十年的事。對中樂而言,每一種樂器,可能來自中國文化中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例如除了傳統的二胡、笛子之外,有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馬頭琴也在中樂團體中。故而中樂團體要擴大,就須盡可能引入包括冷門樂器在內的各種樂器。但這對民間團體而言則太困難了。

  嚴健民說,較之西樂,本港學習中樂者仍屬少數,雖然不少學校推行“一人一樂器”計劃涵蓋了中樂,但卻未有一個培養專業人才培養的銜接機制,而是流於業餘愛好。另一位香港中樂演奏家鄒宗彬則表示,中樂的專業培養,最大挑戰是出路問題。演藝學院雖開設相關專業,但其面向全球招生,真正能夠入讀的本地生少之又少;畢業之後,提供就業的藝術團體數量則更少。而民間中樂團體自身運作困難,以專職身份選擇加入的後生,其實不會有很多,人才斷層開始浮現。

  嚴健民告訴記者,專業化是不少民間中樂團體的目標,因為惟有如此,民間團體才有發展前途。而專業化的關鍵步驟,便是交響化--將中樂團體變成一個中樂交響樂隊。嚴健民統計,實現交響化需增加一倍的演奏員和各種樂器。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成本和負擔。樂器易買,人才難求,特別是招募冷門生僻樂器的演奏家,更需巨大花銷。

  中型場地稀缺 政府審核措施僵化 

  談起不久前的“金秋的旋律”獨唱獨奏音樂會,演出已於屯門大會堂公演,全場1300個座位,卻只有100多觀眾,場地的偏遠區位是造成上座率低的原因之一。嚴健民透露,大家原本屬意葵青劇院,因為其交通方便;其次,對於類似民族藝術團這樣的中樂團體而言,葵青劇院舞台的後台很深,便於安放樂器。相形之下,原本用來推廣社區康文發展的屯門大會堂,則對居住港島、九龍以及新界東區的市民而言,其交通顯得非常不便。

  然而從2013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嚴健民代表民族藝術團申請葵青劇院多達五次,均被駁回。且每次在獲得“不批准”的回覆之後,他才能組織進行第二次申請。如此導致藝術團錯過不少演出機遇。更為無奈的是,嚴健民有時從葵青劇院經過、且路過的那一日恰好是自己向政府提出申請擬定演出的日子,但整個劇院卻又往往黑燈瞎火、無人演出。他說,這有可能是原定的藝術團體因故無法演出所致,但政府卻未及時讓輪候團體遞補,可見政府對文化場地演藝申請的審核措施,非常教條和僵化。

  鄒宗彬也提及,交通方便、深受行家歡迎的中環大會堂、尖沙咀文化中心、荃灣、沙田等處的劇院已經相當難以申請。民間中樂團體為了演出的進行,只能申請偏遠地區場地。紅館、伊利沙伯體育館,嚴健民則表示根本不會去申請。因為這些場地的座位人數已經過萬,完全不適合規模較小的民間中樂團體演出。對民間中樂團體而言,最需要的是交通方便的中小型藝術表演場地。嚴健民說,中小型場地的座位數應該控制在500至800,一旦超過1,000,則演出團體的營運成本將大幅提升,導致財政負擔加重;低於500,則難以發揮團體影響力。但就香港目前的現狀而言,恰恰是中型場館最為稀缺。

  所以,嚴健民悲觀地認為,在缺乏政府和社會資助、表演空間稀少的情形下,擴大演奏員陣容無從談起。讓樂團走向職業化,似乎成了一種奢望。而這,也構成了香港民間中樂團體發展窘境的一個縮影。

  (來源:香港文匯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