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南京大屠殺應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記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12 10:52:37


  中評社北京12月12日電/光明網-理論頻道刊載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教授張連紅的文章指出,12月13日10時,從1994年以來,每年南京城上空都會傳來低沉、凄涼、刺耳的鳴笛,現代化的南京都市被整體拉回到1937年南京城破家亡的黑色記憶。今年,國家立法將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普天同祭,共同緬懷悼念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中慘遭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南京大屠殺是南京城的黑色記憶,它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民族不可忘卻的歷史創傷。
 
  發生在77年前的南京大屠殺,對於南京每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普通的家庭是多麼殘酷無情,它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家破人亡和無數鮮活生命的消失。對於那些幸存者而言,雖然僥幸活了下來,但卻背負了一生的心靈煎熬。在幸存者的內心深處,南京大屠殺的悲慘經歷很難像流逝的時間一樣,不留痕跡,悄然消逝。對於每一位幸存者個人而言,日軍的殘暴、恐怖與喪失人道的惡作劇永遠也無法從他們的記憶中遺忘消失,每個幸存者都有一個相似而又不同的悲慘記憶,在他(她)們的記憶中那恐怖的一頁永遠也無法抹掉。使幸存者終身難忘的還有大屠殺之後她(他)們生存下來的痛苦經歷與一種無望的期盼。因南京大屠殺而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母的孤兒、失去妻子的丈夫、失去兒女的父母和成千上萬被日本兵糟蹋後心中永留傷疤的婦女來說,他(她)們劫後生存經歷雖然不是戰爭創傷本身,但是這無疑也是戰爭記憶的主要內容。
 
  其實,即使沒有機會接觸幸存者,作為生活在南京的每一位普通市民都已無法回避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已日漸積澱成為南京文化一個組成部分。在南京,作為公共記憶的場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每一處紀念碑隨時都可以帶您緩緩走進創傷歷史的深處。位於南京大屠殺遺址江東門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通過設計一些大小相間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將空間進行分割與重組,同時陳列展示了遇難同胞遺骨遺物、圖片、文字等歷史史料,空間和特定實物的有機組合,共同形成了空間象徵建構。紀念館作為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公共場所,人們進入這個公共空間,理解空間的象徵意義,社會記憶深受其影響。同時,清明節祭掃親人之時,許多市民自發前來憑吊,每年12月13日,政府在紀念館舉辦形式多樣的悼念儀式,民間和官方的儀式活動又不斷強化空間象徵,實現對空間的再建構。這一特定空間與儀式的互動強化了受眾的社會記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