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尼日利亞屠村事件遇害者恐達2000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1-17 10:24:38


 
  尼日利亞是非洲的經濟“新星”,其GDP在2014年超過南非,成為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但60%以上的尼日利亞人每日生活費卻不足1美元。除了社會不公、貧富不均,尼日利亞的宗教信仰也涇渭分明。尼日利亞南方主要信奉基督教,北方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人口占總人口的44.21%,伊斯蘭教人口則占52.61%,幾乎“勢均力敵”。這樣的宗教環境,為“博科聖地”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在英國對尼日利亞殖民占領的後期,尼日利亞北部的政治家和學者就表現出了對西方教育的抵制。

  “博科聖地”的前領導人默罕默德·尤素福,於2002年在尼日利亞東北部創建了這一組織。他建立了一所宗教學校,以吸引尼日利亞和周邊國家的貧窮穆斯林家庭的孩子;通過揭發尼日利亞警方和政府的腐敗,“博科聖地”吸引了許多失業青年。在起先的7年間,“博科聖地”的行動相對來說是保持和平的,尼日利亞政府因而持續忽略了這一組織顯現的軍事特征,直到2009年該組織成員襲擊了警察局。在那次與警方的對抗中,“博科聖地”受到重創,默罕默德·尤素福被打死。

  隨後,“博科聖地”領導人由原先的“二把手”阿布巴卡爾·謝卡烏接任。在經歷了大約一年的沉寂和重整後,2010年“博科聖地”再次崛起,且從此殺戒大開。有統計稱,自2009年起,“博科聖地”已殺害了至少1.3萬人,僅2014年就有約1萬人死於這一組織的屠刀之下。“博科聖地”肆虐,已經使得150萬人在尼日利亞境內流離失所,另有超過20萬尼日利亞難民逃往尼日爾、喀麥隆和乍得等周邊國家。

  “博科聖地”幾乎無惡不作,靠綁架、搶劫、敲詐、毒品交易、走私、偷獵等勾當和支持者的捐款獲得經濟來源。2014年4月,該組織綁架了200餘名女童,曾經震驚世界,但至今這些女童仍下落不明。該組織頭目曾稱,這些女孩都“被嫁人”了。在近日發生的幾起自殺式襲擊中,“博科聖地”被指用女童充當“人體炸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