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告別“7時代”又何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5 15:24:20


 
  理性的海外觀察家深知,在相當程度上,本輪中國經濟減速是中國決策者有意為之,而對這種減速的預期管理幾年前就已開始,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有所考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2010年就關注到中國政府當時對7%增速的暗示。他曾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調低經濟增速是“明智的選擇”。

  中國經濟需要“擠水分”,“不以GDP論英雄”,保持“戰略定力”,適應“新常態”,一年多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對中國經濟高屋建瓴的論斷已經深入人心。

  但一些西媒仍有疑慮。“借太多、建太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一篇新文章在目前西方的“中國經濟擔憂論”中很有代表性。他們認為,中國經濟近期的最大風險在於房地產、地方債務和金融,由此甚至可能導致就業危機。

  對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已經給予有力回應。中國擁有強大的“儲蓄牌”——儲蓄率超過50%,中國政府有能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對於全球增長,中國連續多年的貢獻世所共睹。2014年7.4%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是最高的。

  而對於就業,曾幾何時,中國執著於“保8”。決策者和不少知名經濟學家曾表示,只有約8%的增速才能保證每年900萬以上的就業創造,才會保證社會穩定。

  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的“保8”包袱完全可以放下。2014年,在經濟放緩至7.4%的情況下,中國就業不減反增,去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一個論壇上曾強調,實際上,就業與增速的關係並不那麼死板,中國經濟增速降到6%,就業也不會出大問題。

  對於那些持有中國經濟“失控論”“崩潰論”的海外看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恐怕最有發言權。2011年12月,在《紐約時報》專欄以一篇《中國會崩潰嗎?》引發全球大討論的克魯格曼不久前來到中國上海。他對自己當年的判斷已經有了答案。“由於中國政府以及監管當局的努力,至少在過去四年裡已經成功化解了部分金融危機的風險。至於未來,中國經濟依然存在資產泡沫、增長承壓的風險,但是長期中國經濟還是值得看好。”

  中國經濟正在轉向“中高速”增長。從國際上,5%至7%都可以看作“中高速”。放下“保8包袱”,中國不必再為自己戴上“保7枷鎖”。

  是時候真正放下“GDP主義”、“GDP崇拜”了。即使告別“7時代”,對中國,對世界都不會是夢魘。作為中國首個邁入人均GDP過萬美元的省級行政區域,上海市近日在本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未設定具體增長目標,個中深意,需要時間消化。

  世異時移。無論海外還是國內,看中國經濟都應超越“速度情結”,回歸更真實而穩健的增長。

  正如中國資本市場資深研究人士、上海第一財經戰略發展部主任謝潞錦所說,“我們寧可要健康的6%,也不要虛假的10%”。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